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31|回复: 0

阅读分享浸书香,且行且思共芬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5 17: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为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丰富教师文化底蕴,打造学习型、分享型的教师团队,我校寒假期间积极组织教师进行阅读并做阅读分享。




? 语文组


一年级


邹丹---《蛙》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读莫言先生《蛙》的读书心得
邹 丹

“一声蛙鸣四野应,千万二胎因我生”,这句话不仅是《蛙》这部作品的转折点,更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蛙》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就是姑姑万心,整本小说的三分之二都围绕着她的经历展开。她根正苗红、精通妇科,深受整个高密乡的敬重!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她痛斥封建接生婆,拼尽一身医术和死神斗争到底,抢回无数妇女、婴孩的生命,即便是对待一只待产动物都满是关怀,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女神”。但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时,姑姑彻底换了一副做派,她刻板遵守“规则”,将整个高密乡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孕妇列入了“打胎计划”,即便是侄媳妇王仁美怀胎8月,她也毫不留情地执行“规则”,对王胆的花式围追堵截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导致2人丧命、悲剧收场,成为人人痛斥的“恶魔”。
从“送子观音”到“断子恶魔”这种矛盾身份的转化带来的巨大转变与反差,最终也使得姑姑晚年听不得稻田里的蛙鸣声,最终神志不清、供奉泥娃娃赎罪。但是神志不清的姑姑才是“清醒的自己”!
故事中的“我”,也就是万足。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既得利益者:发妻王仁美为了延续香火违背计划生育政策,最终一死两命;没过多久另寻新欢,没有过多愧疚感欣然接受,举家搬迁至北京,但是第二任妻子不孕,于是找到代孕公司;代孕的女人是发小陈鼻的女儿陈眉,没有太多良心上的谴责便沉浸在“老来得子”的喜悦中了!
为了一个“娃”,3个女人搭上了羞耻心、尊严、甚至是生命!而这仅仅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多人在读完《蛙》之后更多的感慨时代巨变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但是我却更愿意带大家聚焦一下《蛙》这部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命运。
《蛙》这部作品悲剧的核心在于女性角色没有自我,唯一的价值体现就是“娃”。而讽刺的是,无论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还是实施后,所有女人从拼了命的多生孩子变成一定要延续香火,即便是进入新时代,还是有女人的子宫被“出售”,代孕发展成了一条产业链,而这一切的一切还是为了“娃”。
所以,我觉得莫言先生创作《蛙》这部作品的初衷除了关注人的痛苦与命运之外,还想唤醒一些半梦半醒之际的人们!
《蛙》这部作品带着温和的批判,但是这温和又像一把软软的刀,在你合上书就会有阵痛,而这种痛却是幸福的,因为它能让你清醒着…

张成玲---《趣味汉语》

《趣味汉语》读后感
年级:一年级 姓名:张成玲
《趣味汉语》是一本针对小学生学习汉语的课外阅读书籍,通过趣味性的故事和生动的插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知识。

在阅读趣味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书中的故事不仅富有趣味性,还能够让孩子们学到许多实用的汉语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了汉字的构成、拼音的拼读、词语的用法以及句子的结构等。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还能够提高汉语水平。汉语作为我国的官方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学好汉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趣味汉语正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迈出学习汉语的重要一步。通过趣味汉语的学习,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趣味汉语还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总之,趣味汉语是一本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汉语学习书籍。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邱洁---《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

《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读书心得
平桥区五小 邱洁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把教学视为一件事,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主张“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学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提倡教学合一与我们党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实是一回事,作为教师的我,受益匪浅。
终生教育,学无止境。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若不能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理念,那么教学将变得如履维艰,尤其对语文老师来说将会寸步难行。“人生有多久,教育也应有多久”,陶行知提出“教育与人生为始终”,他主张不同阶段的教育应从纵的方面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系列,使人们永远“与时代俱进”。我也喜欢随性读书,看到喜欢的书便拿来就看,无计划,无分类。但总有一种感受:“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是行,上课是行。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回答,有时我们会惊慌失措,尤其是公开课时,为什么没有照着我的想法来回答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么古怪的话题?真正有底蕴的老师便可以将这一环节用他的智慧,转化为课堂中的精彩。终生教育的思想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学习和思考。
因材施教,守护童心。行知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他以种植松树和牡丹所施肥料不同为例,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对于不同教育对象,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倍受人们的关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书中提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有三层涵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年级


薛冉---《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分享
薛 冉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美好的季节与大家分享阅读。今天,我分享的书籍是《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作者从自己看过的500多本书中挑选出50本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收获。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书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诗意的文字:“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
作者把这本书分为五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这五点都是精髓、核心:“教师是改变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教学,靠我们老师去研究,去探讨,去探索,必定是创造;教育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让人们“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一所学校就是孩子的社会,“让学生爱上学校,在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喜欢几篇是:《让学生喜欢的诀窍》。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诀窍二,遵循教育的规律,诀窍三,要时刻以身示范。这是常局长读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的读后感。还有《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
此外《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一书中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要善于讲故事。“故事可以滋养想象力”,“故事具有治疗作用”。书中引用的爱因斯坦的话,相信每位老师或家长都认同:“如果想让孩子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为孩子唱歌、念童谣、讲故事是父母和教师能给予孩子的礼物。”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可以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通过故事,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通过故事,可以带给孩子诸多力量。
书中《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这部告诉我们“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一是阅读习惯;二是满腔热忱;三是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要求老师自身拥有阅读的习惯。一是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二是通过阅读,能“让老师拥有思想”,“获得更多的爱心、良心和责任心”,“收获诗意和创造情怀”。作者还告诉我们,老师要“像写情书那样写日记、随笔”。热忱,也是我一贯推崇的思想。
我认为,一个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将自己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教育当中来,才会不知疲倦、不计较得失、全心全意、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爱教学。...............。

陈晓丽---《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读后感
《人生海海》是早已耳闻的一本书,寒假里带着好奇一睹为快,觉得确实很值得一读。书名是闽南语。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人生像大海一样起伏不定,像山川一样神秘莫测,它什么都可以创造,但也什么都可以颠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人生才显得那么的可爱和具有吸引力。麦家说:“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命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
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生和人性的密码。”
作者以故乡为背景,故事横跨两个世纪,描述了一个浑身是谜的上校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他曾风光无限,也曾跌入谷底,最后却败给一个不足道的秘密。故事围绕这个秘密展开,在守护欲和窥探欲的对抗中推进。离奇的故事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这本书的艺术特色很鲜明,它采用了多视点、零散化、非线性的叙事手法,这对作者与读者都是一种挑战。但上校这个人物,没有在纷繁的话语中变得暧昧不清,或者自相矛盾,而是作为一个独特人格站立了起来。这样的写法,使英雄和读者之间不再隔着一个全知全能的讲述者,读者和最主要的讲述者“我”一样,都是听故事的人,“我”在听故事时的紧张、激动,特别能引起读者的同感——听故事本身也变成一场小小的冒险。
小说最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人公蒋正南,他是一个身上带着很多谜团的上校,他是全村最出奇古怪的人,他当过国民党军队的上校,是革命群众要斗争的对象,但村民一边斗争他,一边又巴结讨好他,家里出什么事都去找他拿主意;他向来不出工,不干农活,天天在家里看报纸,嗑瓜子,可日子过得比谁家都舒坦,还像养孩子一样养着一对猫。上校所讲述的故事、别人所经历与他相关的故事、别人讲述的他的故事相互交缠,勾画出上校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上校的一生经历坎坷,但也有过辉煌。作为乡下人,上校投身行伍后居然凭借聪明才智当上了军医;作为特工,他潜伏日占区,足智多谋;作为军医,他救人无数,其中还包括共产党一位大领导,他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荣立一等功。但他因为难以抹掉的刺字伤疤,长期生活在郁闷的阴影之中,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人要学会放下。
放下是一种能够饶人的善良,也饶过自己的智慧。很多时候人的努力是无法影响结果。你只能追求自己内心的无憾,所以你只能是对过程负责,无法对结果负责。不管是对于自己生活的、身体健康的,爱情的,事业的,你只能在过程里尽人事,但最后还是要听天命。你既要有勇气去做事情,但是你也有智慧去接受、拥抱一切结果。
读书就是一种出走,现实世界里无所适从的时候,通过阅读接触到不同的世界,体会到不同的情感,拥有不同的人生,暂时忘掉身边的事,从他人身上汲取到一些智慧和力量,这恐怕就是阅读最大的价值吧。

袁红---《让生命放声歌唱》

读《让生命放声歌唱》有感
袁 红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童喜喜老师的《让生命放声歌唱》,让我对晨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我的认知中,晨诵只不过是让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在晨诵时间进行背诵记忆,但是当我读了《让生命放声歌唱》,打开了我认知中晨诵的大门。
新教育晨诵它是一种仪式,叩问自我,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仪式与形式,一字之差,效用截然相反。形式只是外在,仪式关乎内心。教育的功利化造成教育中仪式感的欠缺,导致对外缺乏敬畏、对内缺少反省。新教育晨诵在仪式感上,一则强调晨诵开始时的开启诗。这是每位老师结合班级的特点简单编写的。二则强调时间基本固定,最好是早晨,其他时间也行。新教育种子教师黎志新在教高三时,就利用每天晚自习时的5分钟,这样争分夺秒的诵读仍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则强调以诗歌中富有哲理的优美语句,和师生自身的生命碰撞,不断进行追问。
诗歌的韵律,节奏,意境是要通过“读”来体味,所以,新教育晨诵的诵读,一般是按照“开启诗一复习诗一新诗”的程序进行的。
开启诗是营造仪式感的重要环节,通常会配上相应的课程主题音乐;接着复习该课程前面已经学过的一首或几首旧诗(如果是第一节课,或者时间紧张,这个环节也可以省略或者缩短),然后诵读当天的新诗。开启诗可以选择经典诗歌中的一部分,加上老师与学生的对话编写而成,还可以根据教室名称的不同特性自己编写。
新教育晨诵的诵读方法,不仅希望读正确、读流畅,更希望读者能够大致理解诗歌的意思,用生命诠释诗歌,并且用声音表达出自己诠释的意境。
在出示一首新诗之后,不宜让学生们齐声朗读,而应该采用自由诵读或者默读的方式,让大家熟悉诗歌,进行理解。接着,可以由老师范读,也可以放优秀的录音范读,还可以由班内诵读好的学生进行范读,尽可能一开始就读正确、读出美感。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重教师垂范诵读,轻分析诗歌含义。诚然,对复杂的诗歌,尤其是古诗词,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们懂得诗歌的意思,有助于在理解之后更好地诵读,是有必要的。但诗歌在晨诵中作为艺术欣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不能把对诗歌的简单解读变成课文分析,否则就丧失了诗意。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声音的形式诵读出来,形成一种艺术的濡染。
因为诗歌的内容都比较短,在理解的过程中,单一的反复诵读往往容易产生疲倦,这时就可以变换各种形式来读,比如角色互读、打节奏读、个体读、小组读、唱读、回答读等。尤其是角色互读,可在PPT上或是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标注,由男生与女生分别读不同角色,重点部分全班齐读,有助于学生们愉快地熟读。另外,尽管一些诗歌在熟读之后可以自然背诵,但“读”的目的主要不是背诵。新教育晨诵注重的是“诵”,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背”,所以不要刻意让学生反复背诵。
所以,对学生而言,《新教育晨诵》里的诗句不需要愁眉苦脸地背诵,而需要学生身心放松,融入诗歌之中,把诗里欢乐、思念、伤感、奋进等切情感,用声音读出来。读完之后,特别希望学生针对每首诗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者和朋友交流,或者在心里默默回答,进行思考和行动。
对老师而言,《新教育晨诵》里的诗句不仅是为了滋养学生的心灵,也同样希望润泽老师的生活。老师读诗的样子,就是孩子们心中诗的样子。新教育晨诵并不是语文课,而是在一天学习的开始,师生共同进入诗的王国,感受诗之美。它不仅进行着知识的积累,更能直接为心灵输入养分,缓解着各种压力,创造出积极明亮的精神状态。所以,老师挑选诗歌时,要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老师诵读诗歌时,可以忘记自己是老师,尽情享受诗句的美妙。
对父母而言,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灵的问题,都和教育有关。家庭教育最神奇之处在于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转折点,只要下定决心,当下就是最好的教育时机。新教育晨诵课程,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坚实的阶梯,如果父母能够参与到晨通之中,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够在节假日与孩子共同诵读,那么这些阶梯还将组成沟通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彩虹桥,教育会更得心应手,家庭会更美满幸福,生活必然也更加富有诗意。
晨诵,虽然每次时间很短,但日积月累,将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不一样的人文底蕴。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当我们坚持在“舞步”的训练中,培养自己教学的自动化操作能力时,我们才能自由自在而舞步优雅地漫行。



三年级

李梦阳---《让生命放声歌唱》


晨诵,让生命放歌

不是所有国家,都重视晨诵。
比如美国的主流教育中,诗歌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并没有相对完整的晨诵课程。相对于更强调科学地生活的西方文明,东方文明更重视诗意地栖居。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那样:“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似乎普遍认为的那样是既对之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可以清晰看见东方文化的浪漫。

什么是新教育晨读
不是所有诗歌诵读,都可以称为新教育晨诵。
无论是理念还是操作上,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对新教育晨诵与中国古代蒙学、读经(经典诵读)运动、华德福的晨诵、一般诗歌教学等四种常见诗歌诵读活动进行过梳理和比较,指出了诸多异同。总体来说,和传统晨诵相比,新教育晨诵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传统晨诵是以诗为中心,新教育晨诵是以人为中心。

新教育晨读宗旨
这个颠覆性的改变,是新教育晨诵课程的突破性创新。正是这一教育主体的截然不同,从这一原点出发,一切应该关照的是人,关照的是生命本身。由此,新教育晨诵有了自己的宗旨——让生命放歌。
让生命放歌,所以,新教育晨诵以读者而不是诗歌或作者为主体,以满足生命的渴求为目标,以满足生活的需求为目标,从而有了细节上的无数调整。无论是结合不同情境进行不同诵诗,还是对诗歌内容进行改编,强调与生活的“编织”、对生命的“叩问”,无一不是以具体方法,细致入微地关照生命,关照心灵。
让生命放歌,所以,诗歌的诵读不再是从外向内的灌输,而是读者心灵与所读诗歌发生的共振,是水乳交融的阅读。在这样的晨诵中,诵读的诗歌不仅属于作者,属于过去,同时属于读者,属于现在。当读者发自内心地诵读一首诗歌时,这首诗歌就成为读者的再创造,就成为读者内心向外涌现的甘泉。
让生命放歌,新教育晨诵从2000年就开始漫长的跋涉,直到2016年,首次提出新教育晨诵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纲要,并以吻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吻合诗歌的学习特点、吻合生活的情境变化、吻合学校的学习节律的原则,研发出版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新教育晨诵》全套教材。

怎样做到新教育晨读
更重要的成果,当然来自于践行。
《新教育晨诵》的主要编委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百色高中的黎志新老师,是从2003年9月3日开始,受朱永新在论坛上发布《“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的帖子影响,成为一位坚定的新教育践行者。
黎志新常常教高三,自嘲为“应试狂徒”。无论是在百色高中任教,还是曾经远赴广东开平市一所高中任教5年教4届高三,她经常教出市状元、省状元。黎志新自述,自己的学生能赢得高考,秘诀之一就是新教育晨诵。
黎志新通常教两个班的语文,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担任班主任的班上,她掌握的时间相对灵活,开展晨诵的条件比较好。只担任语文老师的那个班,每周只有两节早读,无法坚持晨诵,于是,她征求学生意见:“你们平时上课都非常辛苦了。不过,你们愿意每天晚自习后,用5分钟的时间,读一首诗吗?”同学们“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这个班上的晨诵改成了“晚诵”:由她提供诗歌,抄写在黑板上,每天晚自习后,运用新教育晨诵的方法技巧,和大家一起诵读诗歌……
困难是懒惰的借口。办法是梦想的翅膀。新教育晨诵作为一个综合课程,明显地呈现出五大功用:它是一种仪式,叩问自我,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它是一种艺术,享受韵律,沉醉于美的熏陶濡染;它是一种感悟,日积月累,调节压力中健全心智;它是一种精神,共读共情,创造幸福明亮的状态;它是一种传承,中外古今,汲取人类文化的精粹。
在一天的开端,以一首诗为载体,激活一天,让心情变得振奋,让学习变得积极,让生活变得诗意,这样的状态下,考试成绩怎么可能差呢?
更重要的是,让生命借晨诵放歌,让师生诗意栖居,让每个人都创造并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李晓青---《让生命放声歌唱》

《让生命放声歌唱》读后感
李晓青
寒假捧起这本书以一-单单从这本书的书名看,就很吸引人:意,一个多么浪漫的词语啊,似乎和教育不应该有关系,但是粗粗的看过此书,静静的体会书中所说,感觉书的题目与书的内容特别贴切。
《让生命放声歌唱》全篇文字质朴,语言真挚,内容都是作者在教学一线经历的一些故事,其中不乏教育智慧和教学技巧。“课堂,快乐的源泉”,体现了作者对愉悦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教,需要机智”,作者探讨了教师应该如何教,如何适应新课程,如何应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预设之外的事件等问题。“教学反思,前进的动力”,论述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教育的‘储蓄罐’”,作者认为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储蓄”并提炼生活的细节,从中得出有益于职业和人生的智慧。“师者父母心”,主要论述教师如何育人的问题,在引导、帮助和鼓励学生方面,作者有着发人深思的实践经验。最后谈了教师如何正确地看待自我,如何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教师,作为培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艰巨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发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所以,这样的教育应该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让生命放声歌唱》让人却充分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教育,应该是快乐的。这样的快乐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也针对教师。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享受教育带给我们的快乐子们每天带着甜甜笑脸的问候;家长们对我们工作认可的一声真诚的“谢谢老师”;孩子们用心做的贺卡送给你的时候;有什么悄悄话说给你听的时候;做游戏时抱住你的时候……这一切的点点滴滴,都像是一个个幸福的小浪花串联在我们的心上。
所以,让我们享受教育中的幸福和快乐吧!

聂世贤---《让生命放声歌唱》

《让生命放声歌唱》读后感
读完《让生命放声歌唱》,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这本书是一个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于一体的复合课程,通过精选和排列,使得晨诵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情感和启迪。
这本书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让朗诵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为每一天注入生命源泉,从而习得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孩子早早地被剥夺了感受自然界、生活和诗歌之美的机会。然而,《让生命放声歌唱》却致力于改变这一切,它以晨诵为媒介,帮助孩子们唤醒心灵,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触动。晨诵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让孩子们熟悉和热爱优美的母语,还能感受到诗歌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如花开花落,如流云飞舞。我相信,这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更能让他们拥有一颗博爱而敏感的心。
此外,《让生命放声歌唱》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从幼儿、小学阶段的自我与世界的感知,到初中阶段的青春与友谊的感悟,再到高中阶段的理想与人生的思考。每一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内容,让孩子们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就是与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就可能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所以,我们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教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师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
总之,通过晨诵,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开辟一条让生命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道路;我们要努力播撒阅读的种子,唤醒每个孩子心灵中的美好与神奇;我们要努力去做这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当然这条路上将布满荆棘,可我有信心带领孩子们走上另一条享受的读书之路。

四年级

刘玉皎---《让生命放声歌唱》

一脚一印:看见生命成长的幸福
刘玉皎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相信奇迹,静等花开。 — —题记
如水,岁月如歌,一眨眼功夫,已经工作十一年了。我庆幸自己能走上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实现了由学生向教师过度的角色转变,真正适应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从中感悟到了师风师德的重要,体会到了做教师的滋味,懂得了教师的责任,同时也促使我无论是学习能力、教学能力还是专业水平都得到较明显的提升。在这十一年的“旅程”中,成长了许多……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离不开书的滋养,就像花朵离不开阳光的呵护,草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的育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在寒假期间,我读了童喜喜老师的《让生命放声歌唱》,让我对晨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我的认知中,晨诵只不过是让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在晨诵时间进行背诵记忆,但是当我读了《让生命放声歌唱》,打开了我认知中晨诵的大门。

新教育晨诵它是一种仪式,叩问自我,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仪式与形式,一字之差,效用截然相反。形式只是外在,仪式关乎内心。新教育晨诵非常注重仪式的作用,生命是需要仪式的。孩子的生命中有许多重要的时刻,比如生日、开学等等,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内容,这些重要的时刻都会成为形式。新教育晨诵,就是要点亮孩子生命中这些重要的仪式,让孩子的生命充满诗意。

开学的第一天是一个学期中第一个重要的日子,孩子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就需要一个仪式,唤起孩子对新学期的憧憬和向往。在开学第一课上,我将《你们的名字》这首诗诵读给孩子听,在诗的最后,将全班学生的名字一一读出。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上了一棵大树,给这棵树取名为“扬帆班班级树”,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名字从今天开始就刻在这棵大树上了,你们就像是大树上的每一片树叶,会一天天茂密起来,茁壮起来。你们的名字也将会刻在老师的心里,一天天长大起来,一天天闪亮起来!

这节以晨诵为形式,以诗歌为载体的的开学课,一扫焦虑和紧张,唤醒孩子的希望和愉悦,孩子们在这种仪式中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从而充满信心,活力满满地走向新的学习生活。

开学需要仪式,每天的生活也需要仪式,我们才能元气满满的开启新的一天,基本上每天的晨读和语文课都连在一起,我们会以诗歌开启我们的一天,接着我们会在晨诵之后,安排一位同学去黑板上讲故事,刚开始在晨诵之后,我就会直接进入课堂学习,孩子们就提醒我,“老师,今天不是到某某同学讲故事了吗?”我总是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啊,老师又忘记了。

我还总会忘记安排下一位同学准备好明天他要分享的故事,孩子们就会在下课的时候跑到我的跟前说“老师,我明天还讲故事吗?”我发现,我这个老师太不称职了,总是忘记。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心照不宣,不用互相提醒了。如果有一天我们因为某些原因没讲故事,孩子们就会“唉声叹气”,一节语文课都没有太大的精神,好像故事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支柱”,唤醒我们学习的“起床号”,没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总是缺少了一点东西。
它是一种精神,共读共情,创造幸福明亮的状态。一种来自于文章自身的感染,师生能以崭新的、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一天。

晨诵,虽然每次时间很短,但日积月累,将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不一样的人文底蕴。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在新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和我的孩子们一起与黎明共舞,上好我们的晨诵课,用美妙的诗歌,开启一天的快乐学习之旅。

周婷婷---《游戏力》

《游戏力》读书心得
周婷婷
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教了很多游戏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些游戏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设置”的,通过这些游戏,能够让孩子释放他们内心的情绪,且通过游戏的方式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要知道,亲子关系是育儿中的根本。
说真的,我学了不少养育知识,但是我确实不知道怎么陪孩子玩,可以说我是个比较缺乏活力的人。直到接触了《游戏力》这本书,我才开始尝试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尽量让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不那么“无聊”。随着慢慢的改变之后,我发现了惊喜,我更理解孩子了,孩子也更懂我,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更亲密了。
幼小的孩子没办法处理自己的情绪,也通常没办法描述给父母。长期的情绪压抑会对孩子造成创伤。所以这本书在教我们: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的情绪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能够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正常宣泄并且化解掉,不影响孩子的成长。
作者把游戏比作是一个“蓄满爱之杯”的过程,游戏能够通过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安全”的方式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游戏力的概念:基于游戏的一种亲子沟通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让父母和孩子重建情感的联结。且游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没有一个“标准”。
游戏,是孩子天生爱的,通过游戏来学习,也是最好的养育方式,孩子能够游戏完善他对事物的认知,更能了解自己的感受等等。
游戏也是孩子缓解与同伴的一个好方式。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建立关系,游戏也能够让孩子的创伤性体验得到康复等等。

高雪---《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部散文集,它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主线,深入探讨了生死、命运、家庭、社会等一系列重要话题。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 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史铁生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自己从双腿残废到写作的过程,这段经历本身就充满了生死挣扎。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残疾。这种生死观的转变,让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其次,这部作品让我对家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史铁生在作品中多次提到他的母亲和其他亲人,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家庭的温暖。在面对生死和命运时,家庭成为了我们最坚实的后盾。这种家庭观的转变,让我更加珍惜家人之间的感情和相互支持的重要性。
此外,这部作品还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史铁生在作品中描述了他与地坛的渊源,以及地坛对他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我也看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和不公,这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残疾人权益的重要性。
最后,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史铁生的文字简洁而生动,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他的叙事方式独特而自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感动。这种艺术效果的呈现,让我更加欣赏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
《我与地坛》让我对生死、家庭、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指南。



五年级

余知春---《把课改作为方法》

行走在语文课改的路上
——《把课改作为方法》读后感
余知春
假期读了褚清源先生著的《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位教育媒体人的观察笔记。
初读这本书,有些许的枯燥,等静下心来,就成了一种享受:书中有很多的理念,是认同的,我却无法表达;认识了很多名人,如张人利,成尚荣,张玉贵,这些名字,我一一做了批注,因为很陌生,勾引着我去百度,去了解他们,把这本书读厚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面对课改,我带着一种敬畏的心理。读完书后,在我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对理想教育,我心生仰慕;对生命个体,我心生敬畏;对课改,我肩负使命。
一、鼓足勇气进行课改实践
课改从来不是我们双脚离开大地,课改是基于行动的哲学,行动是课改的最高纲领。正如陶行知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坐而论道与纸上谈兵可以描述课改的方向,但永远无法洞见课改的真相。课改就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第一代课改是改变课堂的结构;第二代课改是改变课堂内部教和学的关系,以及师和生的关系;第三代课改将通过改变教学的意义指向完整的教育。课改要从改课出发,以学生为圆心,不断扩大课改的半径,从而重建学校管理,重塑学校文化,再造学校课程;就是要从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走向管理中的学生自治和生活中的学生自理;就是要让我们的工作不再以考试评价为导向,而是以学生成长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再造为学生健康完整的成长提供均衡的营养。
全人之美课程总设计人干国祥倡导:“完美的课堂从来不是他的目标,打破旧偏见,形成更好的新偏见,乃是最核心的教学诉求。”纠偏是伴随课改全过程的,只有纠偏方能适切,方能平衡。纠偏是课改的行动哲学,偏见不需要去消除,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偏见里躬身实践:纠偏——自我纠偏——持续纠偏,这才是教育人理解课改的重要视角。
二、坚定清晰的课改目标
课堂改革的最前方都需要一个不变的灯塔。这个灯塔就是一颗平等真诚的“爱孩儿”之心。课改是进一步看见人发现人、成就人的过程。
致力于孩子的人格培养,激发其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台湾教师李玉贵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课堂教学要有设计感,设计的真正意义是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进而构筑学生有存在感的学习氛围与情境。雷夫将道德发展6阶段理论导入教学实践。以此来教会孩子们学会成长: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励——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6个阶段描绘出了孩子美丽的成长路线图。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学习规律,才是教师最值得研究的专业方向。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不是给孩子的世界筑上一道墙,让孩子无路可走,而是应该给孩子的世界打开一扇窗,让孩子自由呼吸;作为教师,请时刻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教育是让不同的孩子变得更不同,是为不同孩子的多元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教育原本就不是给予,而是发现、赏识与呵护。
三、学会学习的课改路径
教不是学习发生的前提,主动学习的愿望才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课堂学习的“最初1公里”。那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断越过学习障碍,则是打通课堂学习的“最后1公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讲道:教育的4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新课标背景下,以学习为中心,就是坚持素养导向。素养时代的教学改革,要从以“学习者为中心”,走向“以学习为中心”,从碎片化的知识世界走向相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学会学习,不仅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态度的树立,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支持,学习工具的使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放手、示弱、利用是为师之道,知识、方法是教学之术。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让课堂向“学”而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高效课堂再出发,请遵循这8条约定:1.想学是学习的起点。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点燃、激励、启蒙。2.问,乃好课之根。课堂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更是发现问题的地方。如果我的学生没有问题,则意味着学习还没有真正发生。3.学习最大的敌人是包办。学习始终是学生的事,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助学,而不是替学。4.错误是最大的学习资源。成长在错误发生时。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发现错误,利用错误,善待错误。5.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展示,我的点拨就不能开始。6.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高于生。在课堂上,示弱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我要做为“学生鼓掌的人”。7.我不迷信顺畅的课堂,如果课堂没有“意料之外”,没有“旁逸斜出”,则说明课堂存在预设过度现象。8.没有反思则没有成长。好课堂里出好故事,好课堂里出性格,好课堂里出精神,好课堂里出素养。
课改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知道没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行动才有价值。我将把课改作为方法,坚持育人为本,观照学生长远发展和精神成长。


邓艳---《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后感
邓艳
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最终的处理方式。我时常思考教养孩子或者"卷”孩子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成为一个成绩优秀排名靠前的社会评价体系里面优秀的孩子吗?我个人的价值观念对此是否定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有点煎熬,因为有很多没有理清的疑惑或者教育逻辑始终没有理清。很多事情表面意义非常明显,但是深层次的意义是自己还没有get到的,而且怎么想都很乱。我承认我不是一个佛系的妈妈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还是需要有个主题,并聚焦这个主题去引导孩子,否则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作为孩子的家长就有可能被当下的教育潮流或者网红观点卷走,导致思路越来越混乱,家长越来越焦虑,孩子越来越痛苦。
这本书一定意义上给了我一点启示,就是教育的目的是维持健康亲近的亲子依恋关系、家庭关系,教养的核心不是各种技能或者做法,而是依恋关系,依恋关系更好的让孩子身心健康快乐长大。亲子关系是在教育的路上你需要一直小心翼翼维护的首要关系,以至于在同伴关系出现的时候,你需要警惕同伴关系取代亲子关系,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因为同伴的不成熟风险或者家庭教育风险,同伴关系若取代亲子关系,就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的叛逆以及各种你想象中的“坏孩子"才会做的事情发生。
父母是孩子和世界的缓冲器,而不是媒介。所谓的孩子需要家长用心陪伴,其实就是需要父母认真的去观察陪伴引导自己的孩子,给予他面对困难挑战甚至是霸凌时候的勇气和底气,让他心里有底,有精神支柱,不至于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父母完全不知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通道一旦被孩子单方面的关闭,那父母就只是一个提供的口粮的取款机,那生养孩子将毫无意义。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于孩子的行为内容,总是急于解决问题,要求他们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意志,总是机械地听从专家的建议,刻板地使用行为管制方法,总是获取一些技术性的知识来教育孩子等等,其目的就是想让他们成为我们所期望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得不到父母真正情感上的支持与认可,使得亲子关系出现疏离,依恋关系出现空缺,情感关系被取代,一些所谓的形而上学的教育就此形成。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面对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要看见导致问题的症结所在,最需要看见的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要知道缺少了什么。孩子和父母的亲近,主要就是情感的依恋,只有依恋能正常发挥作用,父母就能顺利完成教育子女的使命。所以,和孩子建立牢固的原生依恋关系,看见孩子,认可孩子,才是他们教育孩子的航标。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每一个被看见的孩子都是天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颗种子,只有精心浇灌,悉心呵护,才能静待花开。
最后,衷心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眼里有光芒、肩上有担当的有志好少年!”
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由西班牙转交方案给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由西班牙转交方案给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刘丹---《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读后感
假日读书,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像一颗明珠,把我心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照亮了。若说诗仙李太白是少年梦,风流倜傥、热烈洒脱;那么苏东坡就是人到中年的梦,是豁达的,是大度的。林语堂先生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苏轼的喜爱,他用生动的文字记录下苏轼传奇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书中说到苏轼弱冠之年参加科举,文采恣意、学识丰沛,令主考官欧阳修叹为观止。苏轼,上天赏饭吃的全才,不出意外乃是宋仁宗钦点的宰相候选人。但苏轼偏偏不走寻常路,他的弟弟官运亨通,一路做官到宰相,而苏轼自己却屡遭贬谪,一生都在被贬的路上。他博学多才,又是性情中人,他将万言书送给神宗,又将论文写成贡举状送给学校,这些都让林语堂老师赞许不已。但就是这样才华横溢的苏轼,却在朝堂上受排挤压迫,只因他宇字珠现,正气凛然,他的潇洒坦荡和无所畏惧与“腐鼠”们格格不入,是“高鸿”难能可贵的高洁傲岸。反对新法的苏轼,被贬杭州通判,来到西湖边上,写下晴日的潋滟波光、美不胜收,寄情山水之间的是跃然纸面的旷达乐观。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在监狱中度过了103天后,差点断绝自己的性命,后被贬到黄州,这是他一生中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之一,这一去就是四年。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这件事势必会对其漫长曲折的政治生涯予以无情的打击。我很难想象,从春风得意、被文坛欧阳修推崇的科场奇才,到初出茅庐、踌躇满志、深得仁宗赏识的青年才俊,再到身处异乡、失意落寞的戴罪犯官,这一人生巨大的落差,会让苏轼的怎样的煎熬与挣扎,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唏嘘不已的人生。
面对惠州被贬,他不免感慨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啊,风云时期下,他的朋友遍布天下,王公贵戚,贩夫走卒,无一不是他的挚交。可一朝跌落,身边问津之人,却空寥无几。是世态炎凉,也是凄苦异常,一种对于未来的无措和茫然,但他却没有对人生放弃。在被贬时,他写下“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的乐观,写下 “寄蛶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豁达,在经历数次迫害与磨难时,苏轼始终坚持不断汲取儒学、佛教、道教的精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热爱生活,寻求自我解脱的方法。


六年级


王华---《让生命放声歌唱》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童喜喜老师的《让生命放声歌唱》,让我对晨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我的认知中,晨诵只不过是让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在晨诵时间进行背诵记忆,但是当我读了《让生命放声歌唱》,打开了我认知中晨诵的大门。新教育晨诵的诵读方法,不仅希望读正确、读流畅,更希望读者能够大致理解诗歌的意思,用生命诠释诗歌,并且用声音表达出自己诠释的意境。
在晨诵时,老师千万要注意不要把晨诵上成表演课,而要特别强调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所以学生自由单独的吟诵要多于集体的齐诵,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亮出自己的声音,感受自我的存在。
在出示一首新诗之后,不宜让学生们齐声朗读,而应该采用自由诵读或者默读的方式,让大家熟悉诗歌,进行理解。接着,可以由老师范读,也可以放优秀的录音范读,还可以由班内诵读好的学生进行范读,尽可能一开始就读正确、读出美感。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重教师垂范诵读,轻分析诗歌含义。诚然,对复杂的诗歌,尤其是古诗词,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们懂得诗歌的意思,有助于在理解之后更好地诵读,是有必要的。但诗歌在晨诵中作为艺术欣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不能把对诗歌的简单解读变成课文分析,否则就丧失了诗意。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声音的形式诵读出来,形成一种艺术的濡染。
因为诗歌的内容都比较短,在理解的过程中,单一的反复诵读往往容易产生疲倦,这时就可以变换各种形式来读,比如角色互读、打节奏读、个体读、小组读、唱读、回答读等。尤其是角色互读,可在PPT上或是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标注,由男生与女生分别读不同角色,重点部分全班齐读,有助于学生们愉快地熟读。另外,尽管一些诗歌在熟读之后可以自然背诵,但“读”的目的主要不是背诵。新教育晨诵注重的是“诵”,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背”,所以不要刻意让学生反复背诵。
所以,对学生而言,《新教育晨诵》里的诗句不需要愁眉苦脸地背诵,而需要学生身心放松,融入诗歌之中,把诗里欢乐、思念、伤感、奋进等切情感,用声音读出来。读完之后,特别希望学生针对每首诗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者和朋友交流,或者在心里默默回答,进行思考和行动。
对老师而言,《新教育晨诵》里的诗句不仅是为了滋养学生的心灵,也同样希望润泽老师的生活。老师读诗的样子,就是孩子们心中诗的样子。新教育晨诵并不是语文课,而是在一天学习的开始,师生共同进入诗的王国,感受诗之美。它不仅进行着知识的积累,更能直接为心灵输入养分,缓解着各种压力,创造出积极明亮的精神状态。所以,老师挑选诗歌时,要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老师诵读诗歌时,可以忘记自己是老师,尽情享受诗句的美妙。

张晓叶---《苏东坡传》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张晓叶
谁是你的旅行搭子?
李白过于自我,一不留神就会痛饮狂歌,把你晾在一边;杜甫过于深沉且心怀天下,不会过多照顾你的情绪;唯有苏东坡吃喝玩乐无所不精,说话又好听……
他是宋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尽管欧阳修也很伟大,对宋代文坛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但相对而言,其整体的文化建树是不如这位东坡居士的。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全能的才子,尽管王维也是一个全才,诗、书、画、音乐样样精通,但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就有那么一位超人,无论是散文、诗、词,还是书法、绘画,样样几乎都是当时的天下第一,这个人就是眉山的苏子瞻。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文人,尽管李白也很惹人喜欢,也得到了后世士大夫的广泛喜爱,但要说到雅俗共赏,士大夫和平民都喜爱的恐怕就不行了,能够做到这些的,唯有那个苦中作乐且风趣幽默的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撰写的传记作品,原用英文写成,于1947年首次出版。该书自问世以爱,深受世界读者欢迎。
有人说,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是的,在书中,苏东坡是这样的:
他一生坎坷,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
他一生豁达,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生活本就是百般滋味,有人陷于惆怅一蹶不振,有人背起行囊大步向前。苏东坡用一生的时间,让忧患的生活在凡尘开出了花。懂得苦中作乐,把不那么完美的人生过的有滋有味,人生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放不下的,就看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公元1084年,苏轼终于结束了他的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奉调汝州。在路过九江时,游览庐山,写下若干首诗,而这一首,是最后的总结。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我们看到的是非对错其实并非真正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的眼界会被事物本身所遮挡,同时,又会受自己的好恶所左右。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局中,会被众多繁杂的事务蒙蔽双眼,走不出来,但自己作为旁观者时,就能看出利弊来了。所谓,当局者迷。
到不了的,就心安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
“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制造快乐的能力来自于三个方面:
● 放下过去的能力。● 面对现实的能力。● 享受当下的能力。
而在这三方面,苏东坡都是绝顶高手。所以苏东坡成了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他是一位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伟大生活家。
苏东坡之于我们的意义,是他对生命经验深度和广度的开拓,是他对日常生活永不衰减的热情和想象力。他用一生在告诉我们: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不要为已发生的事纠结,不要为没发生的事担心,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微笑地、坦然地,迎接必然要来的未来!
学习他的生命哲学,可得“清欢”。
学习他的艺术哲学,可得“境界”。
学习他的工作哲学,可得“欣然”。
学习他的交往哲学,可得“天真”。
学习他的生活哲学,可得“趣味”。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闫俊峰---《让生命放声歌唱》

我对新教育晨诵课程的理解
闫俊峰

一、什么是晨诵。
晨诵就是与黎明共舞,让朗诵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为每一天注入生命源泉。每天清晨,在生命的黎明,我们该让儿童吟诵什么?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儿童晨间机械地读经或背诵课文的晨读,曾引发了很多人的反对,而近年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
二、晨诵的目的
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培养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怀、美感及音乐感。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现代诗歌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便于儿童在吟诵时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是新教育晨诵所选内容的三个基本特点。
晨诵吸取了传统读经强调内容的经典性以及大声朗诵的经验,但与读经运动强调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段背诵大量经典,待长大以后再慢慢理解的方式不同,我们特别强调所选诗歌应是儿童当下的经验所能感受到的。
三、晨诵的主要形式
有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和情境诵诗。
(1)晨间诵读诗歌:提倡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用同一首诗歌来“开启”黎明,为孩子们的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这个一定的时间段可能是一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这样的诗歌,往往需要千挑万选。晨间诵诗一般选取那些意义深远的诗,既能让孩子一下子感觉到它的力量与美,又无法洞悉其全部奥秘,每一次朗诵都会带来新的感悟,而从新的感悟中又将萌生出新的力量与美。因此,晨间诵诗需要反复咀嚼、吟诵与玩味。日常诵诗的内容可能达不到晨间诵诗那类诗歌“无数次打动人的灵魂”的高度,但也必须是优美典雅、天真纯净、奋发向上的。
(2)日常诵读诗的内容应是儿童当下的经验所感受到的。日常诵读诗是晨诵的“必修课”。
(3)生日赠诗是最受孩子们欢迎和期待的一种晨诵形式。在每个孩子过生日时,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教师都会精心选择一首诗或一个故事进行改编,如金子美玲的诗歌《向着明亮的那方》等,把学生的名字嵌入其中,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给他。这首诗一定是当下最适合这个孩子的,也一定是暗含了他的将来的,所以具有“唯一性”。许多教师还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表现及作业、作品等拍成照片,和生日诗一起做成漂亮的课件,在展示给孩子们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强化生日赠诗与孩子个体生命的关联。
(4)情境诵诗
是在特别的日子或特别的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来诵读,如在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诵读一些写给教师、写给母亲的诗歌,再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选择一些悼念遇难同胞的诗歌来诵读等等。在不同的节气,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校园环境的不同,我们的老师还进行了诸如“在农历的天空下”等晨诵课程的探索,采用诗歌、音乐、绘画等形式,让孩子们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见证大自然的神奇,见证教师与学生共同编织的生活。
晨诵,是新教育实验推进阅读的一种努力与尝试。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科学性质的阅读,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

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他们能读懂的书相对有限,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适合每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的书籍。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年龄,不是相邻的两间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阅读应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在低年级(一至三年级),我们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的发挥。在中年级(三至四年级),儿童开始逐步从绘画中淡出,加大文字阅读量;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到了高年级,在共读方面我们则主张以主题探讨为主,加大自由阅读的量;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这种有针对性的阅读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诸多儿童都开始自觉地远离电视、远离游戏,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就是与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就可能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所以,我们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教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通过共读,发生了大量感人的故事,改善了无数亲子、师生、家校关系,让大家真正感受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数学组


一年级


周云---《做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做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读后感
区五小 周云

想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去学习。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华应龙老师组织编撰的《做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这本书,虽然这是一本2011年出版的书籍,但是从我的学科出发,我第一眼就选定了这本书。这本书中收录了当代中国小学数学界的16位著名特级教师,每位教师都写了4个方面:个人档案、个人成长经历、教育随笔、个人喜爱读的书以及推荐给小学数学老师的书。其中个人成长经历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可以看出每一个名师的成功,都与个人的不懈的主观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各有不同,有的“系出名门”,有着很高的起点,经过个人的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就;有的从普普通通的小学甚至是偏远的村小,艰难跋涉,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辉煌。但是他们的成长却有许多共同的轨迹与规律,。故事虽不同,可每一位所取得的成就扉页上,都深深地烙印着自己不懈努力的痕迹,都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他们的成长有着许多相同的轨迹:如赤子般充满激情、心无旁骛地醉心于“课堂”,沉潜于教研。
仔细品味每一位教育家的成长故事,无不都透露着一个美丽的字“爱”。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是成就他们事业的根基。正因为心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他们才会视学生如己出,才会尊重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因为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爱,他们才会甘于清苦,埋头苦干,更有激情去努力探索;才会觉得工作着才是美丽的;才会把讲台当作自己解不开的情怀。一直以来,以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数学教师作为我的目标,我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所以一有时间我便抱起了这本书来细细品味每个成功教师他们的秘诀所在!
如曹培英老师的教育随笔《教师的“童化”》。曹老师说:”所谓童化是指教师伴随重建儿童心智的努力,而出现的本体性知识及思维的退化。教师语言、思维的“童化”,是纯洁的、高尚的。这种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同化”现象,使我们对教学相长、对教师燃烧自己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深入儿童的精神家园,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恰恰是教师无私奉献的体现,应当受到赞美。他要求教师既要“钻进去”,真正感悟儿童的心灵,又要“跳出来”,居高临下地以理性的目光,审视教与学的过程,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看到这篇文章时,我有种比较强烈的感觉,就是我平时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特别是我刚刚从大学毕业,常常出现讲话成人化,高估了说话的对象,有一种以对同龄人的要求来要求目前的学生的惯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熟的优秀的小学教师,必定能从他平时讲话的语调及神态感受到他“童化”的程度比较深。
看了丁杭缨老师的随笔,“教育是控制生命,还是激扬生命?”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这句话应该作为我们教师常自问反省的一句话,该做什么样的老师,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指引。这个应是生命化教育的目的和依据。怎么样激扬生命?我认为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主导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动手的激情,让孩子在快乐中富于激情的茁壮成长。
他们的成长之路就值得我去认真学习,因为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爱,他们才会甘于清苦,埋头苦干,更有激情去努力探索;因为热爱,才会把工作当做一种愉快的带薪学习;才会觉的工作着才是美丽的;也就是他们有着这样朴实无华的热情,才成就了他们今日在教学界的成绩。

陈梅---《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
陈梅
寒假我有幸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整本书中透露着吴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数学教学的执着,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感悟,很感谢吴老师把她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我们,里面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很多吴老师自已亲身经历的、还有聆听其他老师的一些经典教学片断,上课的精彩环节,教育教学案例和故事,这充分说明吴老师是一个有心的教育者。我被她那颗爱生之心,智慧地教育教学方法深深折服。
本书中,我看到最多的词语就是宽容、理解、尊重和爱。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尤其是后进生,本来由于成绩不好就容易引来同学们另类的眼光,此时的他们如果再被老师遗忘,那该是多么失落的一件事情啊。所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尊重给予他们,给予他们希望,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吴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的内心就像花瓣上的露珠那般剔透脆弱,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在学生面前,如果你只知道权威,幸福就会远离你!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表扬、鼓励,都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可能是数学老师的原因,全书的文章板块非常地清晰,这本书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第一辑是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第二辑是真心与儿童做朋友,第三辑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四辑是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辑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其实每次听吴老师的课,就像一个大朋友带着一群小朋友在玩游戏,吴老师是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在课堂上用真情交流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听吴老师的课你总会听到她真诚赞美孩子的声音,“老师为你精彩的发言鼓掌!”“你的方法既简单又巧妙,向你们学习!”“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意!”“你们的发现很伟大,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吴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的鼓励着孩子们,孩子们在期待和鼓励的目光中,一次次体验到了数学课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孩子们都是想要表扬和鼓励的,发自内心的去赞扬和鼓励我们的孩子吧,用真情去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第三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让我感受颇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总是迫不及待想把自己知道的都直接传授给孩子们,忽略了孩子们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让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吴老师提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活经验,在对比交流中学会反思,在科学探索中求真。吴老师的课就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整节课都是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在交流谈论 ,在互相辩论,就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孩子们探究出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会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方式,这对以后学习数学有极大的帮助。所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吧,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
看完了这本《吴老师给小学数学老师的建议》,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吴老师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以及吴老师对教育的热爱。让我意识到身为教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我会做一个勤学的教师,在教育路上坚定的行走!

徐旭---《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心得体会
《一句顶一万句》看完也不很清楚一句是什么?一万句又是什么?但这确实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看这本书应该能找到那种手不释卷的感觉。故事发生在河南地界,语言也很有河南特色。前半部是过去时候大概还是民国的杨百顺(吴摩西/罗长礼),后半部是牛爱国,我想应该是八九十年代。两个人是祖孙关系,却有着相同的命运。小说里的人物,都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衡量,他们都是很现实的普通人。无法用圣人的价值观来约束他们,他们那种鸡毛蒜皮的琐事,我们现在甚至还能在七大姑八大姨身上见到。但除了让人捧腹的表达方式,让人联想的鸡毛琐事。刘震云到底想表达什么?姑妄言之:首先还是要从主人公找起,杨百顺,他很真实,是一个立体的形象,他记仇,爱抱怨,但却很善良,从他对牧师老詹的同情,养女巧玲的爱护,对生活的乐观。他无疑是卑微的小人物,但却有善良的种子,虽时时刻刻都有饭碗不保的风险,但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背井离乡,外出闯荡,艰难困苦,终究有了一方土地,有了子子孙孙,其实那时候的中国,大多都是这样的人,劳苦但朴实。一句顶一万句,可能就是主人公的一句话。这部书有人称之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读过一遍其实也有感觉,书中的很多人虽然是父子,夫妻,朋友。但却“说不着”,这也是一句河南话,就是无话可说,说不到一块去,也许以前有话,可最终无话。书里的人物都是孤独的,故事的起因大多都来自“说不着”,所以,所谓一句顶一万句,应该就是知己的一句,胜过“说不着”之人的千句万句。
二年级

李玲莉---《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读书心得
  普通而快乐的水手埃德蒙·邓蒂斯在迎接他光明的未来时被陷害入狱。他通过隧道联系了地牢里的另一名囚犯。神甫教给埃德蒙上流社会的礼仪、物理、化学、多语言和其他知识,使他成为一个自我克制的人,并在死前给他留下了巨大的财富。14年后,埃德蒙越狱,进入巴黎上流社会,找到陷害他的恶棍并为他报仇。作为一本关于复仇的书,《纪》已经是同类书中最好的了。
  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埃德蒙·邓蒂斯,后来成为基督山伯爵,在人物变化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生动的刻画。他从一个贫穷、善良、简单、能干的水手变成了一个知识渊博、地位崇高的伯爵。外表和心理上的变化非常具体。这本书的一句话决定了唐特塞的命运:“你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注入了你的内心,那就是复仇。”这是神甫在帮助埃德蒙分析了他受伤害的原因后对埃德蒙说的话,也就是说,在这之后,埃德蒙决定对那些人进行报复。
  当作者构思这部小说时,他首先沿着情节的发展安排了一系列最激动人心和最吸引人的情节作为高潮。在接下来的关于基督山伯爵对三个敌人的复仇的故事中,作者非常有力地设置了情节,使情节的高潮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丰富多彩。然而,在长篇小说中,节奏是紧张的,高潮起伏不可避免地会相对缓慢,主要是解释情节和连接故事的各个部分。然而,作者仍然安排悬念,并在这里设置伏笔,这使人无法停止。
  特别泪目的就是三段了,神甫对于爱德蒙的教育以及弥留之际的嘱托,那个保皇党爷爷中风以后仅有眼睛利索还为了孙女的婚姻种种筹谋,还有仇人的儿子为了自己的挑衅道歉。虽然嘛,最后落入爱情的结局有点哈哈哈哈,不过等待和希望真的是个好东西。
  爱德蒙·唐泰斯是大仲马先生塑造得最完美的人物之一,以丰富的笔触描写了他对生命、自由的渴望与梦想复仇的内心。他因希望与智慧重生,以满足与凄凉谢幕,没有子嗣,只有一个收养的女儿海黛。如结尾所说:人类的智慧就在于等待与希望,活着不能没有希望而生活的'斗争不能没有智慧。
  这是人性中的鲜花与毒草。
  大仲马不把复仇写于个人身上,而放于巨大的社会背景之中,让阶级斗争与社会矛盾丰富体现。它寄寓了大仲马鲜明的爱恨——在道德上惩恶扬善,政治上反对专制。
  读了这本书,我看到了血肉之躯中深藏的意志迸发的潜能,在千锤百炼后的亮剑,苦后有甜的真理,只有敢于做,坚定行,才能走出风雨,重见蓝天。




张培军---《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读《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有感
平桥区第五小学 张培军
寒假中,我读了《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这本书,书中精彩的案例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深深吸引了我。给我的教学指引了方向,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大家都知道,每一节课前,我们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中考考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等等,但是真正想做好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教了二十几年学了,但是在每一节课前我都会把上课的流程再过一遍,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哪个地方练习,出什么样的习题,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怎样教,还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去学,知识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用怎样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接受起来才更容易,才更愿意去学,而后者也是我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比如说哪个地方需要我讲,哪个地方需要学生讨论交流,还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什么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考虑周到。只有自己条理清晰了,准备充分了,上课才有底气,才能灵活处理随机的一些问题。
  二、严抓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1.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魏书生说:“学习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第一节课起,我就严抓听课习惯,学会倾听是学会学习的第一步,不仅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们的讲解,你不听我可以不讲,也可以放慢进度,直到养成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为止。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断在教学中巩固强化,就会对我们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恩威并施,让孩子在敬畏你的同时,还要喜欢你 我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在开学第一节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严格的学习数学的要求,并反复强调。上课没几天的时候,学生就跟我说,老师,你太有威严了。但是,严归严,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还是比较轻松的。我们需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他才想学。所以,我想的更多是怎样让孩子高高兴兴的学习,我们要和学生“斗智斗勇”,我们要想方设法,既要让孩子听我们的,我们自己还不能生气,只有孩子们自己想学了,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开家长会的那天,我在我们班连上了三节课,学生没觉得累,我也没觉得累,原因是,我们都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都有成就感,自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说实话,这得益于小组合作,如果这三节课都是我讲,不光我累,学生也烦,所以我就鼓励学生讲,学生讲完后,多表扬,夸要夸到点子上,不能太笼统。
  3.尊重学生,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自信心 学生都是要面子的,我在提问学生的时候一般是感觉他能回答出来,我才提问他,如果我感觉他答不出来,也不会故意给他难看。这样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课上要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数学题太多,做也做不完,而且,数学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如果一味的玩题海战术,不讲方法和技巧是完全不行的。数学主要是思维的训练,如果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他们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一通百通。
  三、通过作业发现问题,着眼细节,有效落实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戴维"帕卡德(惠普创始人)” 没有落实,一切都是空谈;没有落实,就没有成功。 我批改作业时都是把对的和错的分开,错的单独发下去改错,然后再收上来批改,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错点,再反复练习。如我班的一个学生一去分母就漏乘,一次作业错四五个,我就单独找他来,让学生自己说错误原因,结果后来就很少漏乘了。
  四、重视小结和反思
  如果我们每一节课能够留出五分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梳理,思想方法和技巧的归纳,并找出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升华和个人能力的提升。然而我们每一节课的时间好像都不够用的,就少那么几分钟,实际上,我们讲得再好,不如学生做得好。因此,我们还得少讲,精讲,主要是指导、点拨,具体工作还是让学生做吧,我们只需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就行。
  五、合作共赢,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优势互补,事半功倍。

“教育如品茗,功到自然香”,小学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成长,让我们用一颗平淡之心,用心呵护,让每一位外小学生在外小学习愉快,健康成长。
2024-02-28

史芳芳---《简单教数学》

<<简单教数学>>
封面上简单的三句话中,蕴藏着不简单的道理。它们像神奇密码,吸引着我走进书中的世界。“教得简单,学得轻松”这是一种境界,也是戴曙光老师对数学教育的美好追求。
什么是简单教数学?戴老师归纳为六个三:三目标、三原则、三规律、三标准、三环节、三落实。他直面现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所用方法十分贴近我们的日常教学,让我们从书中领略了戴老师的魅力及简单教数学的内涵。数学,简单地教,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学生的成绩?为了学生数学思维和素质的发展?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学、快乐学、智慧学。
要让学生实现这样的学习,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智慧,让学生将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坚持学生主体,课堂趣味性和简洁性原则,注重因材施教,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感受。
简单教数学如何达成?戴老师在书中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第一,有准备地教。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前准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走向专业发展的道路上。
第二,怎么教才算简单?我们需要从数学本质的角度上去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使课堂教学“厚实”一些。要了解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将知识串起来,融会贯通。
第三,教什么是简单教的前提。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之本,课堂教学应立足于教材,教师应该仔细地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从而用好教材。备教材需要备单元教材、备课时教材,才能理清“教什么”这个问题,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单元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有效地改造教材,使课堂教学更加“厚实”。
第四,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深入了解学生,多和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有准备地学。
第五,有准备地学。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这不单单指课前学具准备的习惯,还应指学生的学前心理准备、知识准备。故课前预习已不是语文课的专利,数学课也需要。“把课后补课变为课前补课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样,对于后进生来说会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上课堂中的关注,能慢慢加强他们的自信心,慢慢的,他们会发现:原来,数学就是这么简单!
第一,要有准备地教,不能凭经验上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基础。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环节,做到有准备地教、学生有准备的学,教师不能凭经验上课,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备单元教材、备课时教材、改造教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注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走向专业发展的道路。
第二,要把握数学本质,发展数学思维。数学学习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思想方法要比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教师要从数学本质的高度上去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了解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将知识串联起来,建立现实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达到融会贯通,不断开发和提升孩子们的思维。
第三,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学为中心课堂。数学的魂在课堂,要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必须树立“学为中心”的课堂观念,致力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中生成,在“学”中生长,在“学”中成功。教师要尊重学生需求,使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深度学习状态,要以解决问题、素养积淀为中心,组织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创设一系列学习活动思维碰撞,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动手实践,互相评价、交流提升……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魅力绽放,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第四,落实课内作业,课内批改,课内辅导。在日常教学的真实情境下,教师每天把厚厚的几摞作业本批改完发下去,要求学生订正。可是学生对经过老师批改,相隔一天的作业的重视度已经降低,他们的注意力早已放在新作业上了。戴老师关于作业问题的解决策略给了我们以新思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执教者,需要积极调整思维方向,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顺应时代发展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可以像戴曙光老师一样把数学课上得更简单一些,学习戴老师的教学智慧以及他对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关注,对人格的尊重,对学习兴趣的呵护,在平时教学中勤于动笔、勤于反思,真正让数学教学变得简单而有趣。


三年级

张继---《课堂教学策略》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认真的读了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书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平时的教学课堂,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挖掘教学课堂技术来提高教学执教的能力。读过之后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书中共有21方面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指导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到调研学生现状、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认知过程,再到设计有效提问、设计课堂练习、巧妙利用比较、转化思想的策略,既有对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指导,也有对教师如何深了解学生的指导,还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所导,每一种策略不但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具体的案例,生动有趣,理论结合实践,有很强的导向性。
读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它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欠缺,也提醒并指导我要不断进取,努力按新课堂理念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自己在教学中慢慢成长。

曾稳稳---《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读书心得
曾稳稳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作品,年少时期比较喜欢读些名著,大概了解了它,而仅仅限于了解,这就是说我只知道它是描写爱情的。想想看,现在我30多岁了,直到昨天我才把这部作品看完,不过我也难以断定我从此就读懂了它,和它交上了朋友。这样说来,我仰慕它确实有这么长的时间了。
好比一个景点,入口处能引人入胜的话,那确实能给游客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憧憬。“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就这样开了个头,一个有着五个单身女儿的家族是如何将女儿们嫁出去的故事就接连着展开了。讽刺而幽默的笔触,营造了整篇的轻松氛围,我想挺适合在这个鸟叫蝉鸣的暑假里来消遣时光,更何况再过几天就是七夕了呢!
就爱情主题来说,女主人公伊丽莎小姐和男主人公达西先生的结合是比较富有故事性的,“首因效应”(人们交往时往往第一印象会给人带来先入为主的效果)使伊丽莎小姐认为达西先生是个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家伙,而这个评价就当时舞会上达西先生的表现来说,也并没有冤枉他。“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换做是任何一个单身小姐,听到一个陌生男人这样含沙射影般地评价,都会生厌,何况伊丽莎小姐是个有着明亮眼睛的聪明善良而聪明的女人。自此,“傲慢”便成为达西先生的代名词,当然,至少在伊丽莎小姐前期的心中是这样认为的。而这个标签是否就是合情合理的呢?当然,随着故事的发展,“偏见”也越发冒头了,当伊丽莎小姐拜访了达西先生的庄园起,她就意识到自己对达西先生确实缺乏公正了。可以说,是“偏见”的消解促成了他们的幸福。伊丽莎小姐存在偏见,而达西先生又何尝没有偏见呢?他看不惯她父母亲的行为举止,也看不上她家的地位和财势,尤其是她家还有几个穷亲戚,而除了她和她姐姐吉英外,她的三个妹妹他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于是,他就越发傲慢了,更做出了妨碍她姐姐吉英和彬格莱先生的爱情的事情。
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采取的是单性描写,并不是多重矛盾性格的复杂描写,“一就永远是一”.吉英小姐单纯善良,一个贤良淑德形象,永远不会认为想到某人某事的阴暗面;伊丽莎白聪明活泼又独立,一个智慧女人形象,永远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曼丽虽说描写不多,但其学术才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切都是从书上得来的东西来解释生活;吉蒂和莉迪雅小姐是未成年,自有一种幼稚的疯狂女生特质。这五个女儿的形象如此,而其他人也是描写得极为成功的,虽然免不了有种单调的感觉,甚至于就整个故事情节来说,也比较直接,没有九曲回肠的曲折美,但这也或许就是奥斯汀本小说的特色吧。


四年级


马艳萍---《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心得体会
  这是一本教师阅读图谱,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作者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白然深入人心。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体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有时因为获取信息比较观点,只需浏览,但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
有人说:“每个人总是阅读中找回自己。”能静心每周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持感悟。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读书是为了获取养分,增长知识实现人生价值,一花一世界,一书一人生,用心去读,去悟,读书悟人生,这才是读书的意义。1.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2读书可以让人丰富知识。3.读书可以让人灵魂纯洁。4.读书可以让人坚定信心。5.读书可以让人明辨是非。6.读书可以让人提升才华。7.读书可以让人修身养性。8.读书可以让人享受人生。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静读是享受,挤时间读是成长。《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带给我成长,让我在教学道路上掌握更多的科学方法。适当安排时间阅读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或许生活中的诸多琐事,我们可以在书本中,在前人的智慧中,在字里行间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严翠---《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严翠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七绝。诗中描述了盛唐时长安的景色,以及唐玄宗为了宠妃杨玉环的爱好——喜欢吃荔枝,不惜劳民伤财动用无数人力,把产于岭南的荔枝千里迢迢送至京城。
关于为杨玉环千里送荔枝的是民间流传很广,至今的荔枝还有“妃子笑”这一品种。
可是,谁能想象当年运送荔枝的真实过程?谁能想到这首诗能够繁衍成一篇长篇小说?著名历史小说作家——鬼才马伯庸做到了。
《长安的荔枝》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马伯庸通过对唐朝时期的背景以及传说故事的深入挖掘,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读者在阅读中既有历史的感受,又能感受到小说中的创意和想象力。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杨贵妃吃到鲜荔枝这一历史事件展开的,马伯庸通过小说的叙述,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小说中的主人公柳三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商贩,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走上了卖荔枝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将荔枝运到了长安,并出售给了杨贵妃。
小说的主题是“事在人为”,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即只要人们有勇气和智慧,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柳三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和背景,但是他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最终成功地将荔枝运到了长安。
小说的语言运用也很精妙,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和典故,将小说与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又能领略到历史的味道。此外,作者还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让读者感受到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长安的荔枝》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小说,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和想象,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又能领略到小说的文学价值。
书中还有人性的闪光点,比如韩洄和杜甫对老友的情意,妻子对李善德的尊重和信赖。小小荔枝,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结尾处,李善德被贬至岭南,一家开启了自食其力却又心旷神怡的生活。李善德的人生,有太多的不可控和不能把握,跳出一个漩涡,又陷入另一处迷局。他的幸运在于,他牢牢把握在手的,是自己的命运之舵,良心、亲情、坚韧夹在一起的正义之舵,始终没有迷失自我。即使风险浪激,信念坚定,总能获取内心的一片宁静。吾心安处,即是幸福。





李宏基---《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真正的进入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自卑与超越”,给予孩子需要的支持和引导,从而养出正向、自信、有能力的孩子,让孩子有勇气面对成长中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逐渐破除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在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很多关于自信与自卑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为了取得优越感,孩子从小就试图战胜自卑感,可是如果取得成果不是很理想,表现出的优越感不那么令人满意,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意义,也会为自己今后的懒惰提供借口。但是现实社会中,包括成人在内,很多事情不会因为努力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功,那么,就要引导孩子战胜自卑的好方法就是不断的练习,练习的`结果也可能不尽人意,就要学会接受不完契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卑。 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尽人事听天命来安慰自己接受努力过后的不成功。
  因为自卑,儿童不愿意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是生活又是千变万化的,怎么可能让一个人一直生活在自我搭建的安全堡垒之中呢? 怎么来引导他们做那些自己不太愿意做,也不会一下子取得优越感或者正向反馈的事情呢? 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沟通方式,当孩子不愿意做的时候,不要强迫。而是发现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相对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引子,慢慢过度。比如,日常教孩子学习英语的时候,她会反感,立即停止,让她先听一下偶有几个单词的中文故事,她会好奇那几个词的意思,也会偶尔自己选择一些旋律优美的英文歌,这样就是过度。那么当孩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做的相对较好的时候,怎么反馈和鼓励也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单调的说,“你真棒” ,而是要提出表扬做这件事的热情、勇气及过程中的具体事迹。
  其实,在成人的世界中,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了自我掩饰的办法。拖延,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害怕做事中遇到困难,所以一日拖一日。 不能勇于承担一些有挑战的工作,也是缺乏自信,自我感觉很差,总是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渴望提高收入,却没有提升自己能力,先怪老板太小气; 渴望自己进步,却什么事情也没做,除了刷微信、微博就是刷剧,还怪领导不给自己机会; 渴望做一个好妈妈,回家之后只会葛优躺,还骂孩子为什么不学习,就知道看电视。 其实,有自卑感很正常,这样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紧迫感,才有动力去思考怎么做好许多之前不能做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因为我们不够完美,那么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平心静气的面对孩子的缺点,尽量不要让这些缺点发展成为危害性行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自然会效仿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则要动用心思来教孩子,科学有方法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知道责骂与惩罚,耐心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五年级

王雪迷---《我要做好孩子》

《我要做好孩子》阅读分享
在某次班级家长会上,我曾对家长们说:“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路上,都应该有那么一两本给他们的生命打下正向的精神底色的书,这一本书,会让我们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走到逐渐能够独立自主的阶段时,让他们的心灵朝着阳光、乐观、开朗、向上的方向生长。”在我自己的童年阶段,曾在小学堆放旧书刊的阁楼里翻寻到一本《少年英雄赖宁》。那个时候,缺少课外读物的我,就是将这本“正能量满满”的书一读再读,以至于在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都模仿着赖宁,以他“那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致使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我没有成为一个太坏的少年。在那次家长会上,我和家长提到了我给孩子们预留的两本大概能够给他们的孩子打下精神底色的书《今天我是升旗手》和《我要做好孩子》都是黄蓓佳老师的作品。
初识黄蓓佳老师,是通过阅览室里,我借阅了黄蓓佳老师的《你是我的宝贝》。说实话,那并不是黄蓓佳老师最好的作品甚至有些情节处理得有些“假”,但我确实被其中的许多细节打动了。自那以后,我踏上了至今尚未停歇的“黄蓓佳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之旅”。
这个假期,我又一次读了《我要做好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在小学教数学的成年人,虽然我的校园生活距离金玲的有些遥远,我的学生们所生活的时代距离小说里的世界也有一二十年之远、几百公里之遥的时空差,但“金玲世界”里的校园故事和人物原型,却正和我所身处的校园和我眼前的这些小学生们无限接近。虽然才五年级,但他们所处的激烈的竞争淀涡,所感受到的或远或近的升学压力.与金玲的相似度更高,读来必定更有感触。
在这个故事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胖乎乎的小女孩金铃,善良、勇敢、有主见,聪明有余而自信不足,虽然成绩中不溜,但因为来自家长(尤其是妈妈和奶奶)的期待而倍感压力;尚海,身材矮小而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倪志伟,心里只有分数,被学习压弯了“德行”的优等生;邢老师,一个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学上的老教师,为了学生的升学考,宁可搬到学校的工具间长住;张老师,一个严厉而有绝招——丢粉笔头——的年轻数学老师;特级教师孙老师,给金铃的升学考试带来自信之光的固执老太太;赵卉紫,望女成凤的都市女白领;金亦鸣,学术有成、拥有开明育儿精神的大学教授.在这诸多的人物中,有好人,也有坏人;有普通人(大多数是),也有不普通的人(“从天而降”的孙奶奶);有我们喜欢、敬佩的人,也有我们讨厌、不耻的人,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在金玲世界的虚虚实实之间,活色生香地走到我们跟前来了。这个故事的引人入胜处,不仅在个性鲜明的人物,也在贴近儿童生活的细节,更在与“真实世界”接轨的许多情节。儿童小说,并不止于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为孩子的心灵成长注入美好向善的能量,还应该让孩子直面这个世界的假、恶、丑,让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干净的童眸,在看见这个世界的美好的同时,也看一眼这个世界虚伪恶毒、无可奈何的另一面。在《我要做好孩子°》中,有太多这样带着学生“直面鲜血淋漓的现实生活”的珍贵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金玲的班级里,在正直负责、严而有爱的邢老师的教导下,依然有处处针对金玲、想方设法捉弄金玲的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好学生”倪志伟的存在;当邢老师生病时,大部分的孩子,哪怕有升学考的巨大压力在头顶,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在班主任不在的时候选择趁机放纵一番,肆意捣蛋;当金玲在体育课上不慎跌跤而绊倒了“弱智儿童”李林时,对方父母不依不饶、想方设法威逼恐吓金玲一家赔偿巨额钱款;金玲和另一个女同学被邢老师推荐到去参加一档少儿节目主持人的选拔时,在不经意之间,金玲得知节目组早已内定了他们单位一名领导的孩子作为女主持人,这天的海选不过是想从中挑选合适的男主持……亲爱的孩子,告诉你吧,这个世界,有美,也有丑,有白,也有黑,有香远益清,也有恶臭难闻——这就是黄蓓佳老师许多儿童小说的魅力所在。
时隔数年,再读黄老师的这部小说,很多早已被抛诸脑后的情节再度从脑海中一一浮现。当年初读时分的惊艳和震撼当然也已经淡去许多,但对于黄老师的这类纯情而又真实的儿童小说,我依然发自内心地喜欢着。作为一个不太成熟的成年人,作为一个在校园里看到过美好,也见识过丑恶的小学老师,我要向我的每一批“正当其时”的学生推荐黄老师的这本书。


陶有莉---《太白金星有点烦》

《太白金星有点烦》读后感
马伯庸这本《太白金星有点烦》以成年人视角重读《西游记》故事,用现代职场规则解读《西游记》,在“重走”取经路的过程中,以“九九八十一难”策划者太白金星的视角,写了一个“西天取经”项目管理的故事。
随着熟悉的西行路途徐徐展开,幼时看过的猎奇剧情和多种妖魔鬼怪轮番出现,伴着另一种视角的解读,每每让人或大笑或叹息。感慨短短一集的劫难,竟有如此深意,涉及多方博弈,大家都是棋子,大家都在下一场又一场的人生棋局。开始读起来,觉得设定蛮新奇特别,越往下读下去,越有一种生活的写照。原来做了神仙也讲究跟脚,也会讲究这个妖怪的背后是哪尊大佛。有几个小点还是蛮触动我的。第一、玄裝几人经过宝象国经历宝象国公主被携一事,我看到了为人善的一面,玄奘说以前经历的假的磨难不用管,现在真的看见苦难了,难道也不管吗?观音大士不再去管妖怪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她是女性,而受苦受难的同为女性,这就足够她去伸出援手。最后几人合力,救出宝象国公主,在能力范围之内,惩罚了罪魁祸首。第二、在取得真经以后,几人渡河,将污水移全部蜕在河水之中,纯净的灵魂则会成为真佛。这里有两个人物让我的内心有所触动。一是玄奘他选择将自己真身留在凡间,反而让自己的蜕化之身去做真佛。他说,都让我去西天求取真经,带回大唐,让我经历这九九八十一难将真经带回,却没有人管,如何讲经,传经,我已轮回九世,多少看了些人间的苦难,不能成了真佛,反而离苦难远了。二是孙悟空,他在得知自己的求道名额是抢占了六耳猕猴的以后,没有推脱罪责,而且为自己感到羞愧。所以在蜕化以后,他用尽全力去捕捉六耳猕猴残存的灵魂,将其存放到自己空空的躯体之中。这是他的补偿,他不想看着一个无辜的生灵就这样消灭在世界上。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内心。让我笑,让我思考,让我感动。它让我明白,生活虽然充满了困扰,但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陈颖---《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分享
陈颖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要分享的这本书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刚看了这本书的介绍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个不屈不挠,过五关斩六将的鸡汤爽文,但,当我认真阅读完这本书之后,这不是一部励志成功学,而是告诉我们应该相信教育的力量!正是这本书的英文名《 Educated 》。
作者为了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做了许多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接受教育,这也是英文书名的意义,而之所以被译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有两个释义:一是逃离,二是找到新的信仰,与本书的内容也是非常契合。
这本书是比尔·盖茨年度推荐书目的榜首,在美国各大报刊图书排行稳居第一。比尔·盖茨评价这本书是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而我被这本书吸引的一个最大原因是:一个17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女孩,如何在28岁成为剑桥大学博士?这一点让我很好奇,所以决定开始看这本书。
这本书是作者塔拉自身的回忆录,是一个关乎创伤、成长与蜕变的故事,书中描写学习的篇幅寥寥无几,主要讲述作者如何艰难冲破原生家庭的重重阻碍,寻找并成为真正的自我的故事。
接下来我就给在座的各位分享一下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她是美国历史学家、作家。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本书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作者塔拉前半生的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写塔拉童年在巴克峰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历。第二部分主要描写塔拉走出大山去杨百翰大学读书的经历。第三部分写的是塔拉去剑桥大学继续深造的故事以及最后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蜕变。
塔拉17岁前从未上过学,她的父亲是摩门教的忠实信徒,又患有躁郁症,他抑郁、狂躁、偏执,母亲是一个没有行医资格的助产士、草药师,是完全依附于父亲的。只有山下的奶奶鼓励塔拉上学,但塔拉的父母也因此不与奶奶有联系。塔拉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姐姐,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们没有出生证,没有去过医院,没有上过一天学,被父亲禁锢在垃圾场,经受父母的控制。精神不正常的二哥肖恩对她精神与肉体的折磨,更令她的处境雪上加霜。用塔拉的话说:"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而三哥泰勒就像一束光,引领塔拉走向教育的大门。泰勒作为家族中第一个走出原生家庭的孩子,就像是塔拉漆黑的无知的世界里微弱的光,如果没有这束光,塔拉可能仍活在那无知的茫茫黑色中。
塔拉没有辜负泰勒赐予的这束光,她用尽全力抓住这束光,通过自学,考取大学,从没有上过学的塔拉在大学里虽然基础薄弱、困难重重,但是她开始转变,疯狂学习,调整观念,主动交流,最后在大学毕业获剑桥“盖茨奖学金”,进而进入剑桥深造,最终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为自己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成功脱离了自己黑暗的原生家庭,打破自己内心的禁锢,飞往了自己的山峰。
正如本书的中文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样,塔拉在黑暗中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山之后,勇敢地扇动翅膀,飞向了属于她自己的山。
托起这双翅膀的就是本书的英文书名Educated(教育)。
读罢本书,也给了我一些感悟,我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都可以通过教育彻底改变自己,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接受教育。十七岁以前,塔拉一直在废墟场做着父亲要求的繁重且危险的事。受哥哥泰勒的影响,一有时间,就躲起来学习。塔拉在接受教育中,她知道父亲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她开始思考学术研究,开始学会做自己,开始觉醒,原生家庭给她造成的桎梏影响开始慢慢消散…
我们如今作为教育者,就更应该知道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成为引领孩子成长的一束光。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成为更好的自己,走向自己更好的未来。
我们也要学会接纳自己,成为自己。在整本书中,在塔拉的讲述里,不难发现她的内心世界一直处于纠结、怀疑、否定中。塔拉的选择是对的,她坚持了下来,接纳了过去的自己。她又是幸运的,最终该改变了自己,成为了自己,她的生命将无限可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过去的自我,一个是现在的自我。要真正成为现在的自我,更好的走向未来,那必定要对过去的自我进行全方位审视和批判。
作家连岳先生曾说“25岁以后,就不要再怪原生家庭了。”原生家庭或许决定了你初具雏形,但那不会是你唯一真实的样貌;它决定了我们的起点,但终点在哪,由我们自己决定。就像书中那句:“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最后就是相信重塑自我的力量,决定我们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我们的内心。重塑自我,最重要的是思想改变,但即便是思想觉醒,想和做是两码事,要有十足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
下面是一些书中的经典语录,与大家分享,大家可以看一下。最后一句: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这也正是这本书的英文书名。
最后也希望在路上的每一个我们,都能从塔拉的成长故事中吸收到属于自己的正能量,不轻易妥协、不放弃爱,不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像鸟一样,朝着心中属于自己的山前行。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聆听!


六年级

曾凡美---《边教书,边成长》

《边教书,边成长》读后感
分享人:曾凡美
读完《边教书,边成长》给我感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书育人,回归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流程等开始,落实好教学常规。要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应该对所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能力水平充满自信。教师要成长,就必须寻找内驱力--教师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就在于他内心的觉醒,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心过好每一天。”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要从读写实践中汲取前辈和同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如何让课堂有新鲜感?想让课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教师应该有“上好一节课要做毕生准备”的意识,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我的课是“省略号”,没有“句号”,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境界,面对课堂,唯有不断学习、研究、反思、总结,方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定小目标,选好项目,找微创新,持之以恒,形成风格。对教育内容的处理,见树木,也要见森林。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教师若能经常“自以为非”,不断修正,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门学科,师生都会有“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的感觉。这也让我想起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二、捧读经典,汲取智慧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我们要有一颗童心。我们要真诚地和孩子交流,以此引领孩子求真、向善、向美。教育人首先应该是读书人,应该成为读书的种子,为推动全民阅读做出榜样。通过读书,你可以和先贤对话,也可以站在巨人肩上远眺。在中国的教育词条里,有“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词条,更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箴言。教师读书越多,对教育的理解往往就越深刻,教师只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杂家”,过一种读写为伴的生活,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为不教,育在自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树立“一辈子都在备课”的思想,走在成长路上的我们年轻教师仍然需要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眺望。,学校就会改变。
三、坚守本真,使命自我走在成长路上年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唯有教师品德高尚、业务精良,才能实现让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
个走在成长路上的教师,要借鉴前辈的经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我们身边处处有可以学习的人,要发现他人的优点。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除了向书本学习外,我们还要向生活中的能者、智者学习,了解前辈高尚的教育情怀,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正是陶行知心如止水、执念读完《边教书,边成长》给我感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教书育人,回归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从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流程等开始,落实好教学常规。要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应该对所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能力水平充满自信。教师要成长,就必须寻找内驱力一一教师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就在于他内心的觉醒,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心过好每一天。”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要从读写实践中汲取前辈和同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如何让课堂有新鲜感?想让课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教师应该有“上好一节课要做毕生准备”的意识,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我的课是“省略号”,没有“句号”,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境界,面对课堂,唯有不断学习、研究、反思、总结,方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定小目标,选好项目,找微创新,持之以恒,形成风格。对教育内容的处理,见树木,也要见森林。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教师若能经常“自以为非”,不断修正,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门学科,师生都会有“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的感觉。这也让我想起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二、捧读经典,汲取智慧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个热爱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我们要有一颗童心。我们要真诚地和孩子交流,以此引领孩子求真、向善、向美。教育人首先应该是读书人,应该成为读书的种子,为推动全民阅读做出榜样。通过读书,你可以和先贤对话,也可以站在巨人肩上远眺。
姚慧玲---《重读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读人,照亮自己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一本书籍是李镇西老师写的“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我分享的题目是“读书读人,照亮自己”。起初听到苏霍姆林斯基以及他的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是刚毕业考招教的书上,那时候因为还没有教学经历,这些名字对自己来说仅仅是一个名词。随着自己参加工作后,也买了一些教育类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籍就是其中的一本,买到手很长时间连封皮都没有拆开,因为意识中外国的书籍肯定不好理解,再加上这又是一本被称作教育经典的书籍,给我的感觉就是读这本书籍肯定得一边抱着字典查阅字面意思,一边查阅文献理解里面从未听说过的新名词,所以一直被搁浅。
直到在和身边的一位同事交流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时,他说“那就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吧”,当时我非常好奇这是一本什么样魔力的书,于是便开始读这本书。我很快就读完了这本书,书中记录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故事,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做法和心得,所以读起来没有吃力的感觉,更没有难以理解的新名词,粗略读完第一遍心里有些落差,我感觉自己的教育问题好像在说上也没有罗列出鲜明而又具体的做法,我甚至很好奇为什么这样浅显易懂的一本书就能成为世界教育经典。
为了系统的去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我在网上搜索关于他的信息,我发现原来世界各地为了研究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成立了研究院,世界各国都有苏霍姆林斯基理论的践行者,比如中国已故的陶行知和现在的李镇西老师,李镇西老师还出版了《重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我在网上买下了这本书,我想了解大师眼中的苏霍姆林斯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我们该如何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播放)这本书正好给了我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李镇西,一位被称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很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他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践行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本书就是他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心得,也是他多年教育工作的实践心得。内容涵盖师生关系、家庭教育、“后进生”转化、教师素养、劳动教育、爱情教育等多个方面,帮助一线教育者更深入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并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也为我们解决当下教育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意识中的苏霍姆林斯基应该是自带光环,走到哪里哪里就发光,是一位站在舞台中央受人瞻仰的教育家,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在他的社会他的教育理论不仅没有被当时的政府所接受,还一度被打击和抨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人性”,而在五六十年前的苏联、中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人性“人道”“人情”都是十分忌讳的敏感词。在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则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说:“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因此他所有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
当时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苏联教育科学院眼里,特别是在苏共中央高层眼里,已经是一个异己分子,是一个离经叛道者,差一点就是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教育体系的敌人,同时也遭受到来自各界人士的抨击,就在苏霍姆林斯基去世前不久,苏联《教师报》还发表了《要斗争,不要传教》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批评词语,给苏霍姆林斯基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播放)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责难给他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心灵创伤,面对气势汹汹的围攻,苏霍姆林斯基进行了回应,以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教育的尊严,维护真理的尊严。他写信给某杂志的主编,其中有这样的段落:(播放)

苏霍姆林斯基于1969年12月19日写下这封信,而不到一年后的1970年9月2日苏霍姆林斯基就去世了。可以说,这位杰出的教育家是在极度的郁闷中离开人世的。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他在昏迷时常呻吟着反复念叨:“真正的人—多么俊俏的山啊......”醒来时,他几次嘱咐夫人:“安娜,千万当心,别把我写的东西弄丢了.....”这就是他的遗言,“千万别把我写的东西弄丢了......”苏霍姆林斯基生前最后一句话,足以证明他是多么珍爱自己的文字!这句遗言也隐含着他对年轻的和将来的教育者的期待,期待着我们读到他的文字。
二、为什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总是和儿童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不断地点燃儿童才能的火星,放出灿烂的火花。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李镇西老师说:“我读苏霍姆林斯基读了几十年,从那里汲取最多的还是他的爱,对孩子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我觉得对学生的爱最重要的体现还是在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把这类儿童叫做难教儿童。学困生是班级里学习困难,不爱学习,还调皮捣蛋的孩子,每个班都有几个这样让我们头疼的孩子,我们班也不例外。对于这类孩子,每天都是苦口婆心,相比学习好的孩子,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心思可能会更多,课下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讲解不会的题目,可是要不了两天又发现他课堂上不听讲,作业不写,刚课下辛辛苦苦补过的知识又忘得一干二净,这时候抨击的话难免会克制不住从嘴里蹦出,尤其是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这种现象会更普遍,而这些刺激的话好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也没有起到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如果学生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没有掌握好知识,我从不给予不及格的分数。”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解释的:“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丧气和郁郁不乐这类感觉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个脑力劳动,会使他的头脑好像处于麻木状态。只有愉快的乐观主义感觉才是注满思想江河的潺潺溪流。”(播放)
书中介绍李镇西老师有一年去一所小学讲课,课前和校长闲聊时,她提到国内著名企业家小时候曾就读该校。李镇西老师问:“这么有名的校友,怎么没见你们宣传呢?”她说,这位企业家拒绝承认他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他觉得当初在这个学校读书时被教师冷落甚至歧视,因为他小时候很调皮,成绩不怎么好,所以学校没给他留下好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才能和潜在力量,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他个人的兴趣和所追求的目的。”
每当看见学困生出现各种问题时,我总会想起书中的内容,并时刻提醒自己要相信这些孩子,绝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去挖苦他们,给他们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不只是《给教师的建议》,还有很多著作凝结了他的教育思想,(播放)比如《爱情的教育》,据说是谈爱情教育非常棒的一本书,也非常适合父母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爱情观;再比如《家长教与学》,是一本专写家庭教育的书。还有“育人三部曲”,包含三部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谈小学教育的;《公民的诞生》是谈中学教育的,《给儿子的信》,是谈青年教育的。还有《帕夫雷什中学》等。
其实我觉得他的书籍不仅仅适合老师读,也非常符合家长读。比如在谈到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时,当年苏霍姆林斯基的绝招就是: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若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能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或者说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因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觉得这些建议也非常适合家长,让家长从孩子的幼年期就开始重视阅读。
三、如何读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如何读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为青年教师提出了建议。(播放)
第一,要慢慢读,要品味,不要急于赶进度,哪怕一天只读那么几页,关键是要边读边思考。并没有人给我们规定阅读期限,我们完全没必要完成任务似的一目十行——那样读,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不尊重。从容一些,沉静一些,让自己的心慢慢被浸润,在浸润中思考。
第二,说到“思考”,李镇西老师强调“联想”,就是在读的时候,要想到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困惑、自己的班级、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也就是说,要把自己融进书里面去,和苏霍姆林斯基对话。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阅读的境界,是“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就是说要和阅读者本人的生活打通。
第三,在思考和联想的时候,要随时拿起笔在书中做批注,或勾画这实际上是我们的思想的印记。
第四,李镇西老师反复强调,一定不要抱着功利的想法,企图从书中找到具体的“绝招”。这不可能。任何经验和技巧都是在特定情境下才会有作用。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教饰采用的方法都和他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学生特点等有关。我们读别人的书,更多的是汲取思想、精神、原则,并同自己的实际相联系,获得启迪,产生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智慧。
这本书籍点燃我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热情,再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边读一边与伟人进行心灵对话,感到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伟人对我的敦敦教诲。读书读人,照亮自己!


刘静---《月亮与六便士》

最是书香能致远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很多人都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现实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就是最快最轻松的捷径,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读书会带给你更多人生的可能。
作为知识的载体,书籍也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潜藏着无限的可能。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惘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以书籍为灯塔,人们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因为阅读,许多人超越庸常,积蓄了向上的力量。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们的是: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境地,无论是外在的一切环境影响还是内在的困顿与渴望,我们都有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东西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决策者在于我们自己,与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关系。只有当我们有勇气做选择的时候,我们便身处这种自由之中了。
月亮是理想的象征,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生活的象征。理想与现实的交错重叠。让我们感到,六便士很近,唾手可得;而月亮很远。可总有那么些人,行为异于常人,当众人非议、觉得他是疯子时,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人生梦想,无憾此生。
也许我们都一样,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郧蹋。如果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月亮和六便士也只能二选其一,单纯选择了月亮只能穷困潦倒了却一生,而单纯去追求六便士却只能迷失在物欲横流的汹涌大潮中,人生何其苦短又何其不易啊!
小时候会鄙夷六便士,满眼都是月亮,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六便士在生命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我羡慕思特里克兰德的勇气,羡慕他为了梦想放弃一切,哪怕穷困潦倒。而这部作品给了读者最好的结局,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画家。
最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综合组


张红梅---《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

读《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有感
初见《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这本书时,我有一个好奇,作为世界首富的巴菲特如何在事业成功和教育孩子之间做到的平衡?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忙于工作的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忽略,甚至把重任直接交给了另一半,带着教育孩子的困惑和疑问假期里我阅读了这本书。《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这本书以巴菲特的家庭教育为切入点,以巴菲特给儿女的忠告为主题,解读巴菲特如何融合自己的智慧和父爱,向自己的儿女传授面对挑战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先来看看巴菲特人生履历,早年就展现了很高的投资天赋,因从小具备经商、投资的意识,在孩提时就开始兜售口香糖、可口可乐,11岁的时候购买了生平第一张股票,中学时代利用课余时间做报童、推销杂志,月收入达到了当时一个标准白领的收入,1945年,以1200美元买下了40英亩农场。在学历方面他也是成绩斐然,在1951年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巴菲特是传奇的投资“股神”,他投资的股票稳赚不赔,更是获得了高达46%的收益。著名的“巴菲特午餐”可能大家都知道,自2000年开始,由巴菲特已故发妻发起,以线上拍卖的方式进行,底价2.5万美元起拍,以获得与巴菲特共进晚餐的机会,2022年最后一次“巴菲特午餐”拍卖最终以1900.01万美元成交。个人财富从2008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第一,到2024年这期间,一直居于福布斯排行榜前五。他是一位传奇人物。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几个特质值得学习:终身学习、挑战自我、反向思考、独立自信、乐观豁达。
居于我是一位家长,这本书我最关注的是他作为一位父亲,所拥有的成功的家庭教育。他是一位民主、睿智、仁慈的长辈,能尊重、理解并信任自己的孩子,还教会孩子做独一无二、独立、果断的自己。
比如,巴菲特教育孩子说父母只是他们的引路人,不是保姆,所以要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告诉他们要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付出努力和艰辛;良好的工作态度,首先在发掘自我,并对工作分之百的关注,主动工作,踏踏实实做事,要独立思考,不能被习惯左右;要注重细节;要不断学习,查缺补漏;要低调做人,平等待人;要拥有自己的一群朋友;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坚持原则,学会说不;要管理好时间;要学会微笑,不去抱怨,遇事不发怒,远离负面情绪等。书中从对子女人生、处世、性格、事业、财富五个方面进行了忠告,值得我们为人父母细细研读。
这本书,是巴菲特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谆谆忠告,也是一本涵盖了做人,做事,财富,成长,思维,投资的智慧宝典。而通过阅读,让我们一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


敖雪---《教育的承诺》

《教育的承诺》阅读分享
分享人: 敖雪

亲爱的家人们:
大家早上好!
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我阅读的书籍是《教育的承诺》。
首先,在PPT中我放了很多朱永新的身份背景的介绍,我认为这是他的特别之处。他是全国人大委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苏州大学博导,是一个官员也是一名学者,并且能够从教育的服务价值,去思考自己作为官员的责任与义务,利用手中的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牵扯着苏州市教育乃至全国教育现状的改变。初听他的名,缘于陆校长书桌上长期放着的一本读物,敬仰陆校的办学思想,同时也耳濡目染了一些理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有幸看的更远,这次寒假,拜读他的这本书《教育的承诺》。
翻阅书籍,会发现全书一共五个部分,以一种访谈的形式展开。记述了朱先生近些年和众多媒体关于教育观点的一些对话。在这些对话中轻易就能发现,朱永新先生致力于新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他提倡多角度关注孩子成长。接下来我将用书中两句我感受最深的话来展开我的阅读分享。
第一句“戴着镣铐 也要舞蹈”。现在的教育现状,政策的导向作用占了七八成,但我们想要将教育做到我们承诺口号那般,比如我们学校,办有中国气质的学校,育有世界情怀的新人。就要像朱永新所提倡的那般,带着镣铐也要而舞蹈。镣铐是格律,我们要跟着格律走,受其约束,同时也要戴着镣铐舞出自己的格调。所以教育迫切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但,变革谈何容易。“核心素养”的提出,似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我们仍摸索前行。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其实,不止是教育,很多行业,只要有开拓创新、敢于改革的追求与勇气,也能舞出自己独特的风采。在我们学校,我认为我们学校的孩子比大多数学校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就看我们综合组,尤其是体育组的工作饱和量可知,我们的德育工作在陆校长、王校长的带领下,开展的是如火如茶、丰富多彩。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成长平台。这让我更加自信,在五小,我们不仅有改革创新的行动,更有着落地生花的能力。
第二句:改变,从阅读开始。就在前两天我在网络平台,刷到一个家长质问她的老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认为你的灵魂可以作为我们孩子灵魂的工程师吗 ? 看到这里,我也反思了我自己,我的素养够吗?我的知识储备够吗?我的思想道德够吗?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还是只是一个教书匠?我的家长们,希望他们的孩子遇到一个什么样的美术老师?我作为美术的任课教师,更应该在每一节课的课堂中,带领孩子改变。首先,不是把孩子禁锢在课堂,要带和他们一起,在艺术的课堂,成为大胆而又有智慧的舞者,让孩子有一个善良的心,有向上的梦想,有学习的能力,这,是我的基本承诺。
而改变要从阅读开始,朱永新也认为这是新教育实施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而作为一个教过语文也教过美术的一线教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但现实中,我们总会感到满路荆棘。应试的压力、阅读方式的改变、都让孩子读好书的路径看似越来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阅读”理念。“全民”自然是由我做起,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家长,更是一个两岁宝宝的妈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更呼吁大家放下手机,远离电子产品,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让民众的阅读形成更广的书香氛围,哪怕多一个人爱上阅读,这世界便也多一份书香。
最后祝愿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在面对未来时,比我们更加从容!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郑云霞---《三毛作品集》

《三毛作品集》阅读分享
分享人 郑云霞
寒假开始时,我有幸借到了一本三毛的作品,于是便趁热打铁,一口气把它给看完。
三毛,原名陈懋平,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后来开始学写字,可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她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也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着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她着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叙述哀情的散文如《云在青山月在天》《不死鸟》《背影》《似曾相识燕归来》等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无论是她遗留下来的众多作品、她的游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都是充满一点点浪迹天涯的意味。
在她的世界里,无论是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遇到的各式各样的艰难险阻,还是趣事,或是浪漫幽默的婚礼进行曲都是那样的充满欢笑、喜乐,当我阅读着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和《雨季不再来》时,彷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 也许自己阅历不深,但我也再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 就算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仍然是积极和乐观。看着她那时的文字,自己似乎也被她的幸福所感染,即使是一个人的深夜里,窗外是狂雷暴雨或是台风呼呼,只要当我捧起书,我便开始沉浸于三毛的世界里,她的那份乐观快乐,甚至让我认为她是从天外飞来的仙人,面对于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三毛总是能够将其变成一件全新的体验。与其说她在为人生而活,不如说人生在为她而变化着。





? 英语组


李瑞---《绿山墙的安妮》

这本书讲述了绿山墙农舍的卡斯伯特兄妹决定领养一个男孩,帮着做田里的农活。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孤儿院送来一个爱幻想喋喋不休的红发小女孩,一个小精灵。这个小精灵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闭塞的农舍乡村,这个红发小精灵般的女孩叫安妮,天性活泼乐观,想象力极为丰富,他的天真和幻想使她闹出了不少笑话,但他的善良和直率也使得他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他爱生活,爱自然,爱周围的每一个人,这种爱使他随时得到回报,因而生活的快乐充实生机蓬勃,人生世间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这少女纯真的爱。安妮最拿手的就是梦想,她梦想远大的成功也梦想秘密的白马王子,她但她不像别人,长大了就把梦想丢进垃圾桶里,而是将它变成对平庸现实的包容和超越,她聪明而勤奋,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马瑞拉,他又放弃了学业,令人十分感动,让我们像安妮那样乐观向上,用积极的心态微笑着迎接生活的每一次挑战,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冲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朝着我们美好的梦想奋进吧
李媛媛---《学习的格局》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黄静洁的《学习的格局》这本书。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算得上“优等生”?在作者看来,一个“优等生”除了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清晰的学习目标之外,还需要建立起五大核心能力和品质,它们是责任心、自律性、专注力、批判性思维和阅读力。为何会选择这五项能力和品质,而且还这样来为它们排序呢?
第一、是责任心,因为它与学习的主动性有关。无论做什么学什么,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是看不见自己“应该做”的事的,由此会陷入被动学习的陷阱,感受不到任何学习的内驱动力。
第二,是自律性,因为它与责任心紧密相连。美国心理学学会的专家
清楚们得出结论:孩子能够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必须靠智力优势(长期记忆
现在和抽象思考的能力)和非智力优势(内驱力和自律性)平衡发挥作用。
第三,是专注力,因为孩子需要专注才能有效学习。科学发现,如果在小学一年级对孩子的注意力缺失问题没有及时干预,会导致孩子错过最基础的学习能力构建期,对未来的学业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第四,是批判性思维,因为独立思考是高阶学习的核心。批判性思维能够把孩子的认知和分析带向更高的思维境界。只有有了这样的自我拷问模式,孩子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
第五,是阅读力,因为阅读是重要的学习辅助工具。一个孩子的阅读力决定了他九岁之后的主动学习能力,所以早期阅读落后的孩子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从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这也是拉开孩子学习差距的主要原因。
总之,如果有起跑线,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学习的格局》一书有理论、有故事、有方法,可以系统地帮助父母在提高自己在教育子女上的格局。值得大家一看。



? 读书笔记欣赏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捷径,也是最好的修行,今后我们所有教师将继续分享优秀书籍,与书籍携手同行,让教育旅程一路书香。“阅读兴校”,外小师生齐努力!


图文提供:各年级组
图文编辑:范瑞娟
责编:付善华 王莉
总编:陆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5-19 19:26 , Processed in 1.75461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