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息县人民医院 穴位埋线,指的是根据针灸学理论,通过针具和药线在穴位内产生刺激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埋线疗法是几千年中医针灸经验和30多年埋线疗法经验的精华融汇而成的一门新型学科。

埋线疗法的临床适应证 1.肥胖(食欲控制和体型改善) 2.消化道疾病: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3.局限性痛症:痛风、慢性腰背痛、肩周炎、膝关 节痛等。 4.颈腰椎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5.妇科疾病(功能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闭经、盆腔炎等。 禁忌症 1.五岁以下的儿童、孕妇、有出血倾向者及蛋白过敏者。 2.皮肤破损处、关节腔内。 注意事项 1.根据中医诊断处方,选择合适体位。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选好穴位,做好标记,进针点一般选在穴位的下方1cm处。埋线时如有线露出皮肤外,一定要拔出,重新定位、消毒,另选合适的线埋入,以免感染。 3.埋线后一周内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说明有感染,轻者热敷即可,重者应作抗感染处理。如已化脓,应放出脓液,再进行抗感染处理。埋入线体后如果2周左右出现局部红、肿、痒等症状属过敏现象,则停止再次埋线,及时进行抗过敏处理,口服抗过敏药物治疗,病情严重者到皮肤科会诊治疗。 4.在胸背部穴位埋线应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不要伤及内脏、脊髓。在面部和肢体穴位埋线时应注意不要伤及大血管和神经。在同一个穴位反复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进针点。 5.埋线后正常3小时内避免着水;如果采用敷料覆盖,则针眼处当日应避免着水。 6.埋线后要留观30分钟,如有不良反应须及时处理。 7.精神紧张、过劳或进食前后30分钟内,一般不做埋线,以免发生晕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