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济美锐大药房 日常烹饪过程中 若只是轻微的焦糊 很多人还是会选择继续吃 少数人喜欢这种焦脆感 比如说街边的烤红薯, 有的人就喜欢吃烤焦的部分; 买烤饼时也喜欢烤焦一点, 又酥又脆又香……
但是网上盛传, “焦了的食物不能吃,会致癌!” 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烧焦的食物中含有多少致癌物?
1.加热到120℃,丙烯酰胺(2A类致癌物)在向你走来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如土豆、面包、馒头等),经过120℃以上高温烹制后,很容易出现“美拉德反应”。
这种反应在烹饪界,一直倍受欢迎,因为其可以让食物呈现褐色,同时还能生成呋喃、吡嗪、噻吩、噻唑等香味物质,让人更有食欲。但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最主要的就是丙烯酰胺。
建议:油炸、烘烤后的高淀粉食物含有的丙烯酰胺相对更高。如:薯片、薯条、烤面包、炸土豆等建议少吃。

2.加热到200℃,杂环胺(1类致癌物)在向你招手 高温及长时间烹调畜禽肉、鱼肉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可能会产生杂环胺。一般来说,加热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水分含量越少的食物,产生的杂环胺越多。
研究发现,杂环胺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与肝癌、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有关。

3.加热到300℃时,苯并芘(1类致癌物)出现 油温过高,尤其是超过300℃时,会让脂类物质发生热裂解反应,产生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苯并芘”,属于强致癌物。而且食物在被烤糊的时候所产生的苯并芘总量,大大超过没有烤焦的时候。
经验证,长期接触苯并芘,不仅能引起肺癌,还会引起消化道癌、膀胱癌、乳腺癌等。

二、日常烹饪如何减少有害物质生成?
1.水沥干再下锅 炒菜时食材如果不沥干水分,和油接触的一瞬间剧烈迸溅,很快发生汽化,会变成很多细小的微粒,以至于PM2.5的值可能比油炸还高。而人体吸入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很可能对肺造成损伤,时间久了,就可能引发肺炎甚至肺癌。
2.热锅冷油 很多人喜欢等油冒烟了再放食物,但油锅冒烟时,油温很可能已经达到200℃以上。
此时把菜下锅,不仅会破坏食物的营养,还可能让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发生异变,产生一些致癌物。所以炒菜时建议热锅冷油。

3.不同烹饪方式的小技巧
炒菜时:热锅冷油、大火快炒;炒之前还可以先将食物焯水到半熟,减少高温烹饪的时间。
煎炸食物:可以先将食物煮熟,缩短炸的时间;还能用挂糊的方式隔绝一些温度;每次都应该用新鲜的油。
烤的时候:别用明火炭烤,改用电烤;用锡箔纸将食物包起来,让食物免受“烟熏火燎”;烧烤的食物可以用葱姜蒜、柠檬汁等腌制,能减少烤肉时杂环胺的产生;把肉切成小块儿,或者提前把肉煮到半熟,稍微烤一下就能熟,缩短高温加热的时间。
4.及时刷锅 不刷锅就直接炒下一道菜,这样做也是错误的!
因为看似干净的锅表面会附着油脂和食物残渣,当再次高温加热时,可能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而且不刷锅再接着炒菜的时候,你会发现食物残渣很容易烧焦,这又增加了致癌物的生成。
所以炒完一道菜,一定要把锅刷干净再炒下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