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4|回复: 0

善用“大思政课”激发学生使命担当 ——“两弹一星”精神课程开发案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5 15: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为了助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将红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人民教育》约请一线知名思政课教师,记录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如何将阅读展示、参观体验、主题班会结合起来,连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今天我们与您分享重庆市南开中学王小鸥和徐盛之两位老师带来的课程开发案例。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这就是美丽的金银滩草原。她曾是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孕育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无数科研工作者以身许党、许国,用自己的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两弹一星”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指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本文以大思政课要求为指引,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课堂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中,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读书分享,学史明理

爱国和奉献是“两弹一星”建设者的精神支柱,因此以热爱祖国和无私奉献为思政教育活动的主题,明确回答“为了谁”的问题。选择读书分享作为教育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从书籍中学习楷模事迹,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在筹备阶段,选取以下阅读资料:《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两弹一星精神》和《时代楷模黄大年》等。学生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后,进行读书分享活动。在分享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从整本书的角度畅谈感受,也可以从文中选取一个片段或者一个事迹进行分享。教师既要当好听众,认真倾听学生的分享感悟,又要做好思考问题的引导,以增进分享的宽度、深度和温度。

· 示例如下:

有学生选取钱学森和邓稼先的事迹片段进行分享展示:
钱学森回顾自己在美国的经历时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感到很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8年10月的一天,邓稼先回到家中告诉妻子将要去很远地方工作的消息。“调到哪?”妻子许鹿希被突如其来的离别怔住了。“这不能说。”邓稼先答。“做什么工作?”许鹿希接着问。“这也不能说。”邓稼先答。许鹿希沉默了,过了半晌,接着又问:“那你给我地址,我要和你通信。”“这……也不行。”邓稼先哽咽道:“我的生命从此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生命就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学生谈到了钱学森身上浓浓的爱国情意,讲到了邓稼先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教师可据此进一步追问:当时的新中国为什么会吸引钱学森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归国?邓稼先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核事业奉献一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通过引导,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明确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制度优势,突出老一辈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爱国精神,彰显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在学生思考回答后,让学生进一步分析爱国与奉献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爱国需要奉献、奉献是为了国家的价值取向。

有学生全面介绍黄大年的事迹: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青年时期就立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宏大志向,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归国7年多,作为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秉持“祖国的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人生信条,经常工作到凌晨,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他倾尽心血为国育才,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优秀科技人才。

黄大年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杰出楷模。通过了解黄大年身上鲜明的爱国、奉献的精神品质,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这些科学家共同的精神品质,即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讲话还突出强调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指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增进学生对爱国、奉献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能源资源方面,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带来不少问题。

材料展示后,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学习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其目的是将学生获得的精神熏陶转化为具体行动,本质上就是将来要为党增光、为国出力,将“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有机统一起来。

参观体验,浸润无声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建设者的立足基点,可以选择参观体验作为本次教育活动的形式,通过学生切身体验,加深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认知。

本次参观体验活动设置了以下地点:
(1)青海金银滩中国原子城;
(2)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基地;
(3)贵州平塘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景区。

为了避免参观体验成为走马观花式旅游,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特设置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参观前要求学生查阅史实背景资料,第二个环节是参观后必须书面回答与之配套的问题。

地点一: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技术协定,停止一切援助。没有外援,我们就自己干!中国核武器事业建设者在戈壁滩上,冒高温、顶沙尘、住土屋、挤帐篷、喝咸苦水,奋战两年多建起了导弹试验基地。由于资料封锁、设备简陋,安装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里的精密零件的形状和体积是靠简单手摇计算机甚至算盘计算出来的。溶解炸药的实验所用的工具,大多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盆盆罐罐。

设计思考问题:(1)简陋的设备、艰苦的条件都没能阻挡新中国科学家进军核武器的脚步,请结合参观体验,谈谈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2)有人认为,当前我国的科研条件越来越好,所以没必要再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请结合参观体验,批驳这一观点。

地点二:

涪陵816地下核工程。816洞体工程的特点是:洞体口小、脖子长、肚子大,洞高、跨大、底不平;洞体中坑道方向多样,纵横交错,结构十分复杂;处在石灰岩地段,水文地质复杂,暗河溶洞随时都可能碰到;坑道内场地狭窄,施工不易展开。坑道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工序都必须依靠人工作业来完成,但施工环境恶劣,粉尘、泥浆、油气、噪音,放炮后难以排出去的毒气常常使人无法忍受,洞体内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的险石。

设计思考问题:结合参观体验,分析建设者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没有退却,没有放弃,给你的深刻启示是什么。

地点三:

南仁东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1994年,南仁东构想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一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对这一想法,几乎所有专家都不看好,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技术和工程上的巨大难度,让许多发达国家都望而却步。但南仁东带领他的团队,用22年时间探访云贵300个喀斯特地区的洼坑。常年的野外生活异常艰苦,他们喝的是天然的“浑水”,吃的是自带的冰冷干粮,冬天实在冷得受不了就与同事燃起篝火相拥取暖。最终,找到了天眼的“家”。

设计思考问题:结合参观感受,请分析能够成功建设中国天眼的原因。

本次参观体验教育活动,是发生在课堂外的思想教育活动。借助革命文物等物质载体,让学生走进历史,也让历史走进学生的心中,感受不同历史时期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配套的背景知识和思考问题,将学生的体验进一步升华,认同继承弘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以及新时代坚持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坚守使命、自觉奉献、刻苦耐劳的崇高品格,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滋养初心、锤炼本色、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

主题班会,知行合一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建设者的科学态度。协同是为了创新,攀登就是创新,该环节的思政教育活动以科学创新、勇攀高峰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从课堂内的读书分享,到课堂外的参观体验,再回到课堂内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激发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班会活动议题设置为“勇于攀登精神的深刻启示”,由材料展示、议题讨论、主题引导升华三个环节构成。

材料一: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是世界上用时最短的国家,于敏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61年,35岁的于敏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而正当他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于是一切从头开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而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1965年,于敏带领团队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

展示结束后,进行班会的第一次讨论:围绕“勇于攀登精神的深刻启示”的议题,分析爱国奉献、自立奋斗与科学创新精神之间的联系。通过本次讨论,让学生明确“两弹一星”精神中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在恩师张盖凡的指导下,马伟明用仅有的3.5万元,在洗漱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历时6年,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解决了舰船发电机存在的某项世界性难题。电磁弹射技术是航母的一项核心技术,美国在这项技术的研制上总共花了21年、耗资32亿美元。马伟明团队利用在电气工程装备研制方面长期的技术积累,成功研制出小型样机,拿下关键技术。

马伟明曾说:“要做就做最前沿的!为什么非要等外国人做成了,我们才开始跟着做?”在马伟明及其团队十几年的艰苦付出下,我国海军舰艇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让我国在电磁弹射、全电力推进系统等领域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展示结束后,进行班会的第二次讨论:围绕“勇于攀登精神的深刻启示”的议题,说明我们应怎样向马伟明院士学习。本环节以马伟明院士事迹为材料,以怎样创新为引导方向,同时浸润爱国、奋斗等精神,并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实际学习行动中。

材料三: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当前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主创新要有巨大的勇气,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毅力。

展示结束后,进行班会第三次讨论:围绕“勇于攀登精神的深刻启示”的议题,说明当代青年应该如何选择和践行自己的使命。本环节意在激发学生为国创新的壮志,通过介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让学生了解国情,明确奋斗的方向,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在班会活动结束之时,教师可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做总结,以此激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之志,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奋发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教育青少年的珍贵精神财富。以上三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为主题,践行“大思政课”要求,以世情、国情、党情为材料,连通课堂内外,衔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传承红色精神提供有益的探索尝试。

〔王小鸥系重庆市南开中学校思政课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教指委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徐盛之系重庆市南开中学校思政课教师,重庆市思想政治学科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



文章作者|王小鸥 徐盛之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13-1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9-30 23:27 , Processed in 1.21476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