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爱好喝茶的朋友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经历:刚开始喝一般的茶,然后慢慢地就发现一般的茶满足不了自己了,档次逐渐升级。当习惯了好茶,档次低的茶就再难以下咽了。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我也是有这样的过程的。但是再往后,又开始大反转了。
现在,我越来越热衷于寻找档次相对较低的、适合作为日常口粮的毛尖,觉得那些芽头、高档茶,没有个性、没有味道,匠气过重,不够洒脱。
相反的,觉得大叶大芽自然灵动,潇洒飘逸,极其过瘾。
比如这杯茶,我就觉得棒极了。
它不是明前茶也不是雨前茶,它不是纯芽也不是一芽一叶初展,它不符合信阳毛尖国家标准对珍品、特级、一级的定义。
但是它好喝。谁说叶子大点就不好喝呢?谁说档次低一点就不是好茶呢?
当然,选购档次低一点又要口感好的茶,也需要一定的功底。
首先,咱喝茶的人得树立正确的「喝茶观」,至少要相信自己的口感,而不是被别人口中的「好茶」所迷惑。从喝茶的角度看,咱们自己的一张嘴胜过一千本《茶经》。
其次,要学会感知茶中的优点,发现并欣赏它的长处,而不是总盯着它的缺点。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茶,正如人无完人。总盯着人的缺点容易让人自大,而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才能不断丰盈自己。茶也是这样,多发掘一款茶的妙处,从中感受它的美好,这款茶就会更超值。反之,再好的茶,也会觉得买得不值。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培养自己遴选甄别茶的能力,学习一定的茶知识,而且不仅要学理论知识,更能走到茶山中,走到茶农中,走到真正爱茶的茶友中,在向书本、向实践、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感知茶的丰富内涵。如此,我们喝一杯茶,才是享受一杯茶,不仅品其味赏其韵,更体会时节、山场、工艺的美,感知土壤的温度和手掌的温度。
当我们从这些维度去品一杯茶时,表面的档次、世俗的审美、呆板的分级就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无意中到了茶乡的某户人家,或者偶然的一杯茶,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际上,那杯茶并不讲究,冲泡、用水也都极随意。
至少有三四位朋友给我讲过类似的经历,而且都感慨说后来再也没有喝到过那种味道了。
真的是后来的茶都没当时的那杯茶好喝吗?不一定。大概率地,是后来没有了当时的场景和心境。要知道,一杯茶带给人的直观感受,也并不仅仅是味觉上的反应,而是综合的体会。
就比如,五一假期途中遇大雨,我在罗山何家冲附近的「老味」农家菜馆喝了一杯粗茶,大叶老梗,粗陋做工,每斤的价格不会超过一百块,入口也有苦有涩,但它映衬着窗外的雨,佐就着咸辣的信阳菜,又呼应我在故乡中的异乡的心境,所以让我难忘。
罗山风雨中的那杯粗茶
而上个周末,龙子湖边几个朋友野外品茶,其中一位拿来的3200元一斤的文新精品观道,我们冲泡后喝了两口就都倒了。不是它没档次,而是它太过于追求高端、过于追求整齐细嫩而失掉了茶味,是一款没有灵魂的茶。(关于龙子湖边「毛尖开会」的故事,过两日在公众号「信茶记」更新。)
行文至此,再回归到本文第一张图中的那杯茶。它档次不高,5月初采制,大芽大叶,工艺到位但绝不精致,但它却生长在四望山高山茶园,二月底被彻底冻坏的茶园。然而春风吹又生,只是比其他茶晚了一些,又加上海拔高,所以纵然是立夏时节,却仍是头采好茶。
今年2月21日,这片高山茶园的茶树因冻受灾,整个茶园因冻伤一片赤红
今年5月7日,这片茶园重新焕发新绿,仍在头采,长势喜人
工艺简朴自然,不事雕琢;外形粗犷潇洒,放荡不羁;入口微苦即化,回甘持久。这些都是它的优点,但这只是我喜欢它的一个原因。
价格低、实惠,任何人购买都没压力,这也只是一个原因。
而经历严冬备受摧残,又能焕发新生的生命的伟力,带给我的那份感动,自然又给这款茶加持了一些别样的好感。一片赤红、濒临死亡,那又怎样?假以时日、春风回眸,看我照样秀色满园。这是怎样的倔强!
有人说,喝茶是我们抵御内心荒芜的一种绝佳方式,我倒是挺赞同。
来源:信茶记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0 13:28 , Processed in 1.33038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