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回复: 0

一花一世界:读何正权先生诗歌的生命哲思与东方美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引言:越洋而来的花香
  当文字穿越浩瀚的太平洋,在《综合新闻》的文艺副刊上悄然绽放,我们彷彿闻到了一缕来自东方古国的深沉花香。这花香,便是诗人何正权先生笔下的《花语》《栀子花》《扶桑》与《紫云英》。它们不仅是花的姿态,更是灵魂的独白;不仅是自然的写照,更是对生命、时间与存在意义的深邃叩问。读这些诗,如同在一个静谧的午后,与一位智者对坐品茗,茶香缭绕间,人生的万千滋味已然了然于心。
  何正权先生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高级记者,以犀利的笔触记录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亦是小说家,其长篇巨著《茶道》以茶道即人道”的哲思,描摹出一部“千年茶乡的另类史诗”。然而,正如评论家所言: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写出怎样的作品,我仍旧把他视为诗人。”诗歌,是他文学生命的起点,也是他精神世界的最终归宿。这些越洋而来的诗篇,正是他诗人本色的最佳证明,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在现实的惊涛骇浪中搏击,却始终守护着内心桃花源的行者风骨。
  花语的低吟:在绚烂中探问存在的意义
  《花语》三章,是一场从感官的狂欢到灵魂的内省之旅。第一章,诗人以汪洋恣肆的笔触,描绘花朵舒畅的开放,那像少女挥舞的舞袖”的花瓣,那丝毫不能遮掩的快感”,甚至那“像树木渴望/伸进春天嘴里的/舌”,都充满了原始、蓬勃的生命张力。这是一曲对生命本能的赞歌,热烈而直接。
  然而,诗境陡然一转。第二章,诗人的视角从旁观转为代入,“我是绚烂花朵里/最普通的一朵”,在集体的狂欢中,个体的疑惑开始萌生。“我只是疑惑/花朵们怎么这么快乐”,这份清醒的疏离感,是现代心灵的共同写照。我们身处喧嚣的时代洪流,被无数的声音与色彩包围,却时常感到一种“滥竽充数”的迷惘,不禁自问:这一切的意义何在?我们在为谁奉献,为谁声嘶力竭?
  站在街上/眺望潮水一样的行人/我不明白其他花朵的理想/不明白一朵花开放的理由/不明白她们的/悲伤
  第三章的诘问,将这份存在主义的焦虑推向顶峰。诗人站在繁花似锦的街头,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他无法理解集体的理想,也无法洞悉个体的悲伤。这不是少年式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一位历经世事的观察者,对生命宏大叙事的深刻怀疑。何正权先生以花的低语,道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沉重的回响——在绚烂的表象之下,我们如何安放自己那独一无二却又充满困惑的灵魂?
  栀子与扶桑:时间长河中的爱、错过与沧桑
  如果说《花语》是对存在意义的横向探问,那么《栀子花》与《扶桑》则是对时间与情感的纵向深潜。这两首诗,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诠释了生命中关于守望、错过与无奈的永恒主题。
  栀子花:静默的守望与生命的对照
  案头的栀子花,是静止的时间,是纯粹的象征。她“恬淡文静的笑容”,她“只需要清水滋润的欲望”,她“洁白的裙装”,一切都“和我第一次见她,没有任何改变”。这朵花,是记忆中的初恋,是未曾被岁月侵蚀的理想,是灵魂深处那片洁白无瑕的圣地。
  然而,诗人紧接着写道:“而我却历经沧桑,/我正在老去。”这惊心动魄的对比,构成了全诗最强大的情感张力。栀子花的不变,反衬出“我”在尘世中的翻滚与沉浮。“在沉没中寻找快意;/在窒息里体验幸福”,正如一篇关于他诗歌的评论所言:这种矛盾而深刻的体验,正是生命淬炼后的真实写照。
  诗的结尾,“幸福是怎样被我们自己丢失的呢?/你问一问我的栀子花。”这轻轻一问,却重如千钧。栀子花成为一个沉默的见证者,映照出我们在追逐中遗落的美好。这份对失落幸福的温柔追问,比任何激烈的吶喊都更能触动人心。
  扶桑:千年一瞥的遗憾美学
  《扶桑》则是一首充满古典意象与宿命感的寓言诗。“扶桑”是神话中日出的地方,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然而在诗中,它却演绎了一场关于错过的悲剧。“蹑手蹑脚来到我门前的你”,本应是一场惊喜,却因“我无意中推门而出”而变成“一楞就是千年”的漫长等待。
  时间在这一楞之间被无限拉长,“春天转眼长成了秋天”。当扶桑终于在秋风中“放声大哭”,将面容“哭的五彩斑斓”,诗人却坦承:“其实我是一个色盲/我什么都不能看见”。这“色盲”的自白,是一种深刻的隐喻。它或许指向情感的麻木,或许是历经沧桑后保护自己的外壳,又或许是一种无力回应美好期待的深沉愧疚。诗人已“无力呵护/你饱经沧桑的娇艳”,这份坦诚的无力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遗憾美学,诉说着生命中那些因时机不对、因心力交瘁而终究错失的缘分。
  紫云英的风骨:卑微生命中的奉献与升华
  在经历了《花语》的迷惘和《栀子花》《扶桑》的伤感之后,《紫云英》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生命的可能——奉献与升华。紫云英,这种在田间地头常见的紫色小花,在诗人笔下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它来自“天堂的水滴或泪滴”,是“贫贱的种子”,却能“被春天点化成花朵”。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是为了奉献:“贫瘠的土地/因为奉献的无私/从此肥沃”。这不仅是对一种植物的赞美,更是对一种人格理想的歌颂。在何正权的文学世界里,这种植根于土地、默默奉献的坚韧品格,是他反覆书写的核心主题。
  被迫害的紫云英从不喊疼/被收割的紫云英/回归乡土和家园
  这最后的诗句,将紫云英的形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承受苦难而不呻吟,最终回归大地,完成生命的轮回。这其中蕴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的风骨与道家“回归自然”的哲理。紫云英的命运,是对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用生命滋养土地的无数个体的最高礼赞。它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绚烂的绽放,更在于无私的给予和有尊严的凋零。
  从诗歌到《茶道》:一位行者的文学世界与人文关怀
  品读这四首花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细腻的情感与精湛的语言艺术,更能窥见他广阔文学世界的思想内核。这些关于存在、时间、奉献的哲思,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入了他宏大的文学江河——长篇小说《茶道》。
  在他的小说《茶道》中,作者自言:这与诗歌中的主题何其相似:《花语》的困惑是人性光明与暗黑间的挣扎;《栀子花》的沧桑是生命的挣扎;而《紫云英》的奉献,正是灵魂的升华。诗歌是他思想的熔炉,是他提炼生命感悟的实验场。那些在诗中一闪而过的火花,在小说中被点燃成了燎原之火。
  何正权先生的创作之路,是一条始于诗歌、不断向外延伸与向内深掘的道路。他早年对文学的热爱,甚至让他,为了《雪莱诗选》而不得不赤脚走过心仪女孩的面前。这份近乎虔诚的执着,奠定了他文学创作的底色——真诚、纯粹,并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从早期的诗集《荷》《受戒》《破戒》,到2024年出版并广受好评的长篇小说《茶道》,再到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文学旅程清晰地展示了一位作家如何将个人体验与时代脉搏相结合,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结语:以生命为墨,书写时代的行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何正权先生的诗,正是这样一个繁复而深邃的世界。他以花的荣枯,写尽人生的悲欢;以花的芬芳,探寻灵魂的归宿。这些诗篇,语言凝练而意象丰饶,情感深沉而哲思悠远,它们不仅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精神镜像。
  当这缕花香跨越重洋,它所承载的,是一位用生命书写的行者,对故土的眷恋,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理想永不停歇的追寻。我们有幸,能通过这些文字,与这样一个丰盈的灵魂相遇。愿这花香,能在更多读者的心中,开出理解与共鸣的花朵,久久不散。
  附:诗歌
  作者: 何正权
  花 语(外三首)
  1
  花朶舒畅地开放
  舒展的花瓣
  像少女挥舞的舞袖
  艳丽的色彩
  汪洋恣肆
  像丝毫不能遮掩的
  快感
  每一个季节
  都有这些花朶钻出来
  像大地说的话
  像树木渴望
  伸进春天嘴里的
  舌
  2
  我是绚烂花朵里
  最普通的一朵
  在一片斑斓灿烂中
  我只管滥竽充数
  不会显出一丝
  另类
  我只是疑惑
  花朵们怎么这么快乐
  她们在为谁奉献青春
  为谁声嘶力竭
  吐露芬芳
  绽放美色
  3
  花朵为什么开放
  花朵为谁吐香
  为谁换上最美的衣裳
  花朵为什么把春天
  都写在脸上
  站在街上
  眺望潮水一样的行人
  我不明白其他花朵的理想
  不明白一朵花开放的理由
  不明白她们的
  悲伤
  栀子花
  美丽的栀子在我的案头开放;
  我只闻到她馥郁的芬芳,
  却没留意她的身影。
  她还是多年以来的模样,
  和我第一次见她,
  没有任何改变。
  她的恬淡文静的笑容,
  她害羞的爱情;
  她的沉默,
  她欲说还休的梦想;
  她的只需要清水滋润的欲望,
  她藏在花蕊里的委屈。
  什么都没有改变,
  连同她洁白的裙装;
  连同她渐渐饿得发黄的思想;
  她只用来说话的眼,
  只留给我亲吻的唇;
  那仍然娇嫩的唇。
  而我却历经沧桑,
  我正在老去。
  我在沉没中寻找快意;
  在窒息里体验幸福。
  在梦裹痛哭和哀号。
  在梦里看到我自己。
  我甚至差一点闻不到栀子花的香气。
  差一点看不到
  开放在我生命里的栀子花。
  幸福是怎样被我们自己丢失的呢?
  你问一问我的栀子花。
  扶桑
  蹑手蹑脚来到我门前的你
  原本要给我一个惊喜
  只是我无意中推门而出
  却把你吓得一楞
  这一楞就是千年
  春天转眼长成了秋天
  你的呼吸在秋风中缓了下来
  却被阳光羞红了脸
  到秋天你才放声大哭
  哇地一声
  把面容哭的五彩斑斓
  花丛里藏满你的眼泪你的絮叨
  我却一瓣都不能找到
  其实我是一个色盲
  我什么都不能看见
  其实拟不应该再来找我
  因为我已经无力呵护
  你饱经沧桑的娇艳
  紫云英
  天堂的水滴或泪滴
  从谁的眼角飘落
  在谁的心泉
  回响
  猜摸不透人生的玄秘时
  凝眉做出思索的模样
  割舍不下的情怀
  开成紫云英满地的花朵
  也许就是消解
  贫贱的种子
  被春天点化成花朵
  贫瘠的土地
  因为奉献的无私
  从此肥沃
  大地的脉搏被农夫
  轻快的犁铧抓住
  春天的眼睛
  在紫云英惊讶的张望中
  深邃而透明
  被迫害的紫云英从不喊疼
  被收割的紫云英
  回归乡土和家园
  诗歌作者简介
  

何正权,男,1969年11月出生,信阳罗山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199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系河南大学校友总会理事。曾荣获中国新闻奖及多种文学奖。
  何正权多年坚持诗歌创作。 其抒情作品深情委婉,语言华美,语境富于时代气息,又不断创新求奇,极富艺术张力、感染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9-15 12:45 , Processed in 1.16441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