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山县人民医院 春暖花开,又到了采茶的季节,随着温度的升高,在科室值班时经常会碰到被蜱虫叮咬的患者前来科室就诊,很多患者都会问一个问题,医生,我被蜱虫叮咬了,会不会得“蜱虫病”?蜱虫是什么?“蜱虫病”又是什么病?想必大家都想知道,下面我们就和大家全面介绍一下。
蜱虫是什么虫? 
蜱(拼音:pí ,音同“皮”),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宿主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叮咬的同时会造成刺伤处的发炎。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常见于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蜱虫病是什么病? 
“蜱虫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俗称,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蜱虫携带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的以发热、乏力、恶心、腹泻为主要症状,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由蜱虫叮咬所致,人传人现象少见,但是接触急性期病人或病人尸体血液可被传染。该病急性起病,潜伏期14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 ℃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临床上容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胃肠炎,导致多脏器损伤、甚至衰竭而失去救治机会。我县为高发区,发病季节为3~11月份,全年有两个高峰,5~7月份,次高峰为9月份。人群普通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从事生产、生活、以及户外活动者感染率较高。
蜱虫叮咬=蜱虫病? 蜱虫叮咬后大部分人不会得蜱虫病,具体决定于叮咬的蜱虫是否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和人体的免疫力!我县作为蜱虫高发区,很多人在野外游玩或劳动时被蜱虫叮咬了不要怕,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预防蜱虫病。 (1)发现蜱虫叮咬皮肤时不要直接用手拔或硬拽,因为蜱虫的嘴上有倒刺,生拉硬拽容易将它的头部残留在皮肤里。 (2)如果有条件立即到专业卫生医疗机构就诊,请医务人员取下蜱虫。 (3)如果没有条件到医院,可以用酒精涂抹蜱虫身体,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 (4)也可以用烟头、香头轻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5)叮咬部位用碘酒或酒精消毒,避免受凉,14天内观察有无发热、乏力、恶心、腹泻等症状,如有请及时到专业卫生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目前蜱虫病尚无特效药物,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光山县人民医院感染科自2009年发现蜱虫病以来,已积累丰富诊疗经验,并且我院开展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蜱虫病病毒)6-8小时出结果,从而使该病早期诊断率和救治成功率大幅提高,也为患者节约大量医疗费用!如有需求,谨请咨询,光山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科室位置住院部7号楼3楼,科室电话8895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