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34|回复: 0

颠覆认知不易,你的信阳毛尖茶“汤浑味淡”?只因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5 09: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汤浑味淡,不是品质信阳毛尖茶的正常特征。


2021传统炭焙信阳毛尖,汤色清亮


品饮到一杯汤浑味淡的信阳毛尖茶时,你会想到什么呢?


茶叶不干净?


品质不过关?


级别低?


放坏了?


还是和部分消费者一样,坚信这完全正常,照单全收?


一个首先要排除的:


※ 正常“毫浑”


采制较细嫩的绿茶,如碧螺春、信阳毛尖等,虽然因加工方式不同,茶毫附着茶叶的程度、形态会有区别,但冲泡后都会自然脱落,散布漂浮于茶汤之中。


密布的茶毫,会稍微影响到茶汤的透亮度,术语称“毫浑”,但其实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浑浊”。




两个可以忽略不计的:


※ 采制过程不清洁?


茶叶在采摘、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受到一些灰尘、杂梗、泥土等异杂物的污染,导致冲泡产生浑浊现象。


但随着技术的提升及市场对食品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抛却某些极低劣的茶品,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并不普遍。


干净清洁,是茶叶入口的前提,信阳毛尖茶的采制也是如此。


※ 存放不当,霉变导致?


没存放好,受潮或本身干燥不够而霉变的茶,泡出的汤色也会是毫无生气的暗沉、浑浊。


但当季的信阳毛尖新茶,一般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而且霉变的茶,外观上可辨识,也会伴有不良的气味,较容易辨别。




pass掉这几个因素之后,我们来看看市场上很多信阳毛尖茶存在的几种常见且普遍的,导致茶汤味淡发浑的原因。


原料方面的影响因素:


※ 第一是品种


茶汤滋味淡,耐泡度低,受采制品种影响很大。


用来制作信阳毛尖的品种,主要有本地传统的旱种茶树和近年来引进的大白茶、大毫茶和一些四川种。


其中,在滋味的浓郁、丰富程度上,本地旱茶(也称旱种)品种采制的信阳毛尖更胜一筹。


本地的旱种茶树多在老茶园栽种,此外因为它更耐寒,大山(当地俗称,即高山)茶园也多有种植。


它芽叶相对瘦小,制成的茶香气高,口感浓重,回甘强烈。


由于旱茶产量一般,为了提高经济收益,满足市场需求,信阳毛尖产区近年也多引进了一些产量高、芽头肥壮、更突出外观漂亮的新品种。


就像很多老茶客更喜爱群体种而不是43号制作的西湖龙井一样,茶百科和大多偏爱信阳毛尖的茶友也一致认为:还是本地旱种采制的茶更好喝。


※ 第二,是茶园种植的位置


大山茶,味更浓。


“大山茶”、“小山茶”是信阳茶区老乡们的通用行话,可以理解为“高山”、“低山”的概念。


同等的其它条件下,高海拔常常意味着相对更好的茶叶品质。


虽然在很多名优绿茶的品质范畴里,海拔因素并不像云南普洱茶、广东凤凰单丛茶那样讲究,但信阳毛尖算是一个小例外。


大山茶,生长环境更优异,更晚开采,更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形成和积累。


最终表现就是:芽叶细嫩饱满,颜色绿黄柔润,制出的茶汤色纯正,清醇甘甜,口感更丰富且耐泡。


而小山茶,海拔较低,生长快,采摘早,内含物质的积累过程就很仓促,导致芽叶相对单薄,色泽更偏青绿。


因此制成的茶,滋味清淡,香气和甘甜度也要弱很多。




工艺方面的影响因素:


味淡,原料影响因素明显;而汤浑,则主要还是工艺上出了问题。


根据茶百科连续多年采制信阳毛尖的经验,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鲜叶采摘后,可能没有及时或合理摊晾,茶菁堆放时间过长、过多,失去鲜度;


※ 杀青过程中,如果扬炒不足,杀青温度低,杀青不透,很容易导致含水量过高,冲泡时便会造成茶汤浑浊;


※ 揉捻工序中,如果揉捻的手法过重,导致茶叶细胞破碎率过高,部分细小物质不溶于水,也会导致茶汤显浊。


※ 炭焙不足甚至完全省略,对滋味和汤色都有影响。


炭烘,俗称打焙,是传统信阳毛尖的最后一道工序,主要目的是提香、干燥和增色。


刚制作好的信阳毛尖茶含水率高,茶味易变青涩,而经过初烘、复烘后的茶叶,含水量大大降低,茶叶花果香气浓郁纯正,滋味更加的甘甜醇顺,也更耐存放。茶汤也不是市场误导的“浑”,而是嫩黄绿、清亮喜人。


同时,茶友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传统制作的信阳毛尖多黑条,而目前市场上青绿、翠绿的青条信阳毛尖居多,且大都青味重、茶汤浑、滋味淡。


只因,如今市场上的很多信阳毛尖茶,为了追求产量,追求上市早,追求利润高,都渐次省掉了这一道工序。




冲泡方式的影响:


※ 用水:使用矿物质含量较高的水泡茶,汤色易黄褐且显浑浊。


※ 冲泡:上投法,更清亮。


“上投法”尤其适用于信阳毛尖、碧螺春等细嫩毫多的茶品,高品质茶叶遇水即快速下沉,非常美观。


加水时,使用沿杯壁、慢注水的方式,减少对茶叶的直接冲击。


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搅、摇、拨动叶底,以免汤浑或加重涩感。




在信阳毛尖的世界里,“汤浑”和“味淡”,常常结伴而行。


过分追求采摘嫩度、迷恋细小独芽制成的茶,就得接受它的“味淡”,接受它只有清香、嫩香而没有花香、果甜香。


如果揉捻过度,味道析出虽然会稍微更浓些,但“汤浑”又无可避免。


追求早上市早喝到,不愿意花更多耐心等待和成本付出,面临工艺粗糙甚至省略直接导致的“味淡、汤浑”几乎也是必然的。


相比之下,是否掌握冲泡时候的那点小技巧真的微不足道。


毕竟,每年在黑龙潭驻守的茶百科人,试喝高品质的信阳毛尖茶无数,从来都是玻璃杯里撂进茶叶、暖水瓶开盖就冲开水下去的~~~


80度?山泉水?上投法?不存在的。


颠覆认知不易。

来源:百家号 阿杰说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0 03:28 , Processed in 1.7849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