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呈样,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乌龙集西大街人,时为乌龙集余姓独户, 兄弟二人,兄长余瑞祥中年时惨遭不幸被土匪打死。
余呈祥家境贫寒,从小以拾柴辅助家计,未得读书,故一生不能识字。二十余岁时曾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驻军郑州。 


从军队返乡后,余呈祥在乌龙集西大街小南门路口旁开一茶馆儿。 
(备注:图中画圈处为民国时“乌龙集小南门”大致位置,为找这个位置,七八十岁的老同志专门带我转了一圈。清末时期,乌龙集的港北已经形成小城规模,夯土墙体围城。 抗战时, 中共地下党以乌龙集小学(城关一小前身)为根据地,首先在小南门放映反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任意杀戮我东北同胞的罪行及我东北同胞深受日寇蹂躏,妻离子散,背井离乡惨状的无声影片。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老寨门一 一被毁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唯一幸存的小南门,也没有逃脱被拆除的厄运。)
余呈祥在茶馆里设立茶座,对外供应开水,对内接待茶客。后又租赁市民李开国三间门面房经营杂货行,销售油盐酱醋、糖碱粉料(佐料)、香蜡纸炮等,直至解放初期。 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人阮崇山、阮崇志弟兄因革命经费不足,到余呈祥家请求借助。
(阮崇山1910生,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淮滨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后到信阳地委任职,1966年离职休养,1984年逝世。)
余呈祥慨然支助所需钢洋,并表明作为无偿捐助。当时乌龙集还处于国民政府的统治之下,余呈祥冒了很大的风险,但他看得更长远。
解放以后,时任县委、政府要职的阮崇山亲自登门致谢,后成为余家常客。
余呈样为人敦实,经商持德公平,童叟无欺,宁守三分利,不贪七分财, 能让利则让利;若遇手头儿一时紧缺的客户,也可以欠缓;甚至对于个别因家中实困难而长期拖欠的客户,也不会硬性催要,加之货源充足,把个杂货店经营得红红火火,远近闻名。乌龙集人称余呈祥为“生意经”。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个好笔头”。余呈祥一字不识,不能书写记账, 但他却很精明,自有一套专记外欠的心术技巧。
余呈祥的柜台内是杜绝进人的,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孩子更是不得擅自闯入。秘密就在于柜台的下层案面上,模仿算盘珠算方式摆布的硬币, 俗称“洋个子(ge,淮滨话第三声)”。他以硬币替代算珠,按照摆设的方位,便可知道欠账人所居住方向、姓名和所欠钱数,外面以帘布笼罩,外人是看不到的。若有人归还所欠,人走之后便即刻撤销摆钱。可想而知,一旦摆布被打乱,所欠就可能成为糊涂账了。难怪余呈祥对柜台内这么在意。余呈样摆钱记账的“办法”, 曾在乌龙集百姓几代人口中传为佳话。
余呈祥决心发愤经商,隆业兴家。解放后,他在乌龙集近郊买了十八亩田地,逢集在门店做杂货生意;背集就带着家人到地里种田。
后来,他又把港北南大街雷秀山《安淮池》澡堂的两层楼房买下,挑着“钢洋”同雷秀山一道前往潢川行署机构公证写约。所买楼房仍作为开办杂货生意。直到1961年4月,淮滨镇发生大火,全城80%的房屋被烧毁,大火把楼房烧掉。
建国初期五十年代开展土改、公私合营。1955年,淮滨全县大规模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行业把私营商业组织起来。1956年4月,淮滨成立了百货、棉布、盐业、杂货四个公私合营企业。私营企业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国家派去了几位干部领导公私合营企业。同时,原有一些在乌龙集有影响力的工商业代表被任命为经理,当时叫资本方经理,也叫私方经理。对资本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也给予了适当职位,使其有适当的工作。公私合营时,棉布业资方经理有:杨慕周,刘殿喜,杨仲亚;杂货业资方经理有:郭恒涛、李金广;百货业资方经理: 宫冠杰;盐业资方经理:王世杰。
1958年,余呈祥加入淮滨县商业部合作商店,被先后派到刘湾、符老营、 皇寺(册)庙等商业下伸点店经营日用百货、杂货。
1962年,余呈祥从下伸点店回到城关,仍从事合作商店杂货经营。
余呈样一生最苦恼的是个人没有跨进学堂,弄得个目不识丁。他暗暗发誓要竭力为余家培养出文化知识人才,也为之倾注了心血和努力。功夫不负有志人, 长子余继海考入潢川高中,次子余继轩考入郑州大学,其余子女尽皆具有文化知识,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余呈祥一生事商,德商并茂,精明强干,经验丰富,是当之无愧的地方之宿商。1962年,余呈祥在淮滨城关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欣慰的是,其子余继江唯能承袭世商,精诚敬业,勤俭经营,亦成为了新一代地方知名商家。他在淮滨城关所创办的《老余布店》,已成为地方商业老字号招牌享誉淮滨城乡, 家喻户晓。参考文献:乌龙集宿商余呈祥.李健、淮滨县商业志 1951-1983、淮滨县工商管理志 1951-1983 来源:淮滨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