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越
儿童神经门诊经常会碰到家长带孩子来看“坏毛病”:眨眼睛、皱鼻子、清嗓子、不自主晃脑袋或者鼓肚子等,按照结膜炎、咽炎治疗,或者家长指责孩子一番,发现孩子病情并没有得到改善。实际上这些孩子的动作行为不是家长嘴里的“坏毛病”,而是生病了,家长要警惕儿童抽动障碍。
儿童抽动障碍(ticdis-order,TD),也称为抽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时期发病的神经精神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是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肌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可以涉及一个或多个身体部位。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运动抽动、发声抽动和伴随的心理行为症状,呈现出慢性病程,病情波动,时好时坏,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上下肢,抽动形式可以换来换去,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抽动可以暂时性克制,但是不能长期克制,抽动患儿的这种能主动短暂抑制抽动的特点,可以区别其他一些不自主运动疾病,如舞蹈病、手足徐动、肌张力不全等。
儿童抽动障碍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临床特征和病程分类,可以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症(touette syndrome,TS)三种类型。短暂性抽动障碍最多见,病情最轻;TS病情相对较重。目前该疾病病因以及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明了,发病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都有关系,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抽动障碍患儿的治疗涉及到抽动症状的控制及共患病的治疗,难治性抽动障碍的治疗。目前已经使用的治疗手段包括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治疗、手术治疗等。
精神心理治疗对于儿童综合治疗非常重要。儿童的抽动症状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精神创伤、学习负担过重等因素影响。治疗的目的不是直接消除抽动症状,主要是支持和帮助患儿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精神心理治疗需要医生、家庭、学校三方面充分合作,主要是对患儿以及家长进行心理支持和指导。要帮助患儿消除紧张、自卑心理。家长要为患儿创造稳定安全的生长环境,稳定患儿情绪;家长要积极与学校沟通,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获得同伴的接纳;避免过多关注、提醒、指责。
当抽动障碍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明显影响,并且心理治疗效果有限时,药物治疗可能成为一个必要的选择。在药物治疗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适当的疗程和剂量管理。不宜过早更改药物或停止治疗。
在药物治疗中,首选药物包括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治疗通常从最低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增加至达到治疗目标所需的剂量。一旦病情稳定,通常需要继续维持治疗剂量,持续1~3个月。在病情稳定并取得满意效果后,可以考虑逐渐减少药物剂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