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33|回复: 0

脑梗死发病6小时内予以静脉溶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30 19: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睢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焦锟

  急性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其病理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这种障碍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形成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组织软化,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所有脑血管病中占比70%,中老年人群体较为多发。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脑梗死,初期没有明显症状,中期则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昏迷、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及延髓性麻痹等,晚期并发脑疝极易导致死亡。

  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方式有哪些?

  静脉溶栓。它是以静脉输液的方式将溶栓药自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注入到患者体内,对患者的血栓产生溶栓效果,是临床上治疗脑梗死常用的方法之一。

  静脉溶栓应用的药物以阿替普酶和尿激酶为主,通常在患者发病6小时以内予以应用。若患者发病在4.5小时之内,临床上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居多;发病在4.5~6小时之间的患者,则多应用尿激酶进行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恢复脑血流并改善脑组织代谢,在保护脑梗死周围仅存在功能改变的缺血半暗带组织、阻止脑组织坏死上具有显著功效,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因脑神经功能缺损导致的症状。

  但静脉溶栓会出现一定的适应证,需要患者年龄在80岁以下,并伴有严重躯体神经功能症状及体征。介入治疗对静脉溶栓的应用是直接接触性溶栓,即常规的插管溶栓,效果比普通外周静脉溶栓更好。

  动脉支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仅有少部分适合进行动脉支架植入,如患者出现血管狭窄或血栓存在于大血管中(主要是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等)。动脉支架的治疗原理是以支架避免血管过度狭窄形成血栓,但对于脑梗死患者,采取动脉支架行介入治疗后还需继续服药,预防支架内形成血栓。

  因此动脉支架常配合药物进行治疗,来实现对患者血脂及血糖的有效控制,避免其在支架周边形成血栓。

  动脉取栓。动脉取栓也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式,原理上是借助脑血管造影来获取脑内血栓情况,之后将导丝插入病人血管并送入脑血管,以血栓抽吸系统将血栓拿出,使血管恢复通畅(动脉支架则是撑开血管使血栓流走)。

  通常在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大动脉闭塞、且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用。进行动脉取栓有相当严格的时间要求,最初要求在发病后6~8小时内施行介入动脉取栓,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8 09:42 , Processed in 1.1588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