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06|回复: 0

学后知思,思而后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8 17: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反思。那么,我想这个公式同样也适合于学生的成长。换言之,学生在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之后,也需要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学后反思,在完成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学习之后,也需要对这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学习情况进行学后反思。因为只有通过学后反思,才能总结所学经验,丰富所学知识,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我深知,学后反思对于一个学生非常重要。

可是学生该如何进行学后反思呢?学生的学后反思需要教师引导吗?教师如何引导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效果呢?教师该如何设计学后反思呢?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始终没有答案。直到今天,非常荣幸,我有机会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聆听崔允漷教授的《如何设计学后反思》报告。崔允漷教授从“反思是成长之母”谈起,到“新课程需要‘新教案’”,再到 “如何设计学后反思”。他的报告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分析了教学中很多典型案例,也分享了很多好的做法。


朱熹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崔教授的报告正似源头活水,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听完报告,对于学后反思,我也逐渐有了清晰的思路。

毋庸置疑,学生的学后反思,绝不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想一想,而是需要教师科学引导的。教师不仅要引导,而且还应该像设计教学流程一样,设计学后反思。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课后反思呢?

一、立足课堂教学内容,明晰反思条目

崔允漷教授讲到,学后反思分为三阶六级。一阶是复述,二阶是关联,三阶是转化。很多老师也会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但是往往仅停留在“复述”阶段。而崔允漷教授报告中提到的“关联”与“转化”,则更强调教师在设计学后反思时,要将新旧知识建立关联,要将所学与自我之间建立关联,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观点或者观念。通过“关联”与“转化”,可以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转化为价值观念,进而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同时,教师在设计学后反思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设计,要条目清晰,目标明确。如果抛开学生所学内容,那么学后反思将对学生将没有价值;如果学后反思条目不清,那么学生在进行反思时也会无从下手。


二、结合学生具体认知,丰富反思路径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师在设计学后反思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反思效果。每一节课都是一场独特的生命对话,每一次学后反思也是一次独特的生命自省之旅。学生千差万别,反思路径也不可拘泥于一种形式。

教师在设计学后反思时,首先应该做好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认知程度。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设计学后反思的不同路径。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学后反思可以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比如像崔允漷教师谈到的“拇指法”、“交通灯法”“标签法”。针对年龄较大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更加严谨抽象的反思路径,比如崔允漷教师谈到的“等级法”、“3—2—1”法。反思路径是可以丰富灵活的,只要适合学生的具体认知,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记录学生反思结果,勾勒认知地图

崔允漷教授在谈到单元学历案定位时,谈到 “认知地图”、“学习档案”。教师在帮助学生学好教材、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时,还应该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构建“学习档案”和“认知地图”。可是,学生的“学习档案”构建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的“认知地图”又是依据什么勾勒出来的呢?


四、搭建互动交流平台,碰撞生命火花

崔允漷教授在报告中多次强调,学后反思是需要交流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落实反思交流。只有互动交流,才能对所学知识结构重建,才能真正将自己的新旧知识建立关联,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多搭建一些互动交流平台。

以上分享,或许粗浅,但却是学习后的真切感受。非常非常珍惜这样的线上学习机会。之前读过崔教授的《有效教学》和《谁赢得高中,谁就赢得人才》。没有想到今天,竟有机会在线上聆听崔允漷教授的报告。崔允漷教授说:“学后反思不是课堂小结,不是课后作业,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从知识技能,到素养养成的重要学习经历。”

我想,不仅仅学生需要这样的学习经历,我们每位教师也需要这样的学习经历,也需要将知识技能,转化成素养养成。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持续反思、不断学习的人。英国画家瓦茨曾说:“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带着满满收获,不忘教育初心,踏上成长之路,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学后知思,思而后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9-29 15:31 , Processed in 1.7131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