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08|回复: 0

“唐宋遗株”——信阳百年古茶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8 10: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引子
自1992年信阳举办首届茶叶节至今,已历十九届,为信阳赢得了“茶都”的美誉。从第十七届起,更名为“茶文化节”,第十八届起,更名为“国际茶文化节”,这一名称的变化,反映了信阳每年一度的盛大节事,由单纯的“茶节搭台,经贸唱戏”的贸易活动,转变为融入文化元素的高品质、多元化的节庆活动,特别是2010年在“茶文化节”期间成功举办“茶与世界”鸡公山国际茶文化高峰论坛,与会35个国家的茶叶组织在避暑胜地鸡公山签署了“鸡公山宣言”,使得信阳茶文化节从此贴上了“国际”标签,成为2010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
信阳,因为有了鸡公山,便拥有了通往世界的烫金名片;信阳,同样因为有了鸡公山,从此奠定了“茶都”的历史根基。
虽然,信阳早在1987年在固始白狮子地战国古墓14号墓发掘的文物中有茶,但毕竟没有实物遗存,相对于云南普洱茶、福建大红袍等中国名茶,总是缺乏作为“茶都”应有的底气。然而,这一切因为鸡公山古茶树的发现而改变。那么,鸡公山古茶树又是如何发现的呢?
发现
2006年5月,信阳电视台制作了鸡公山揭秘系列节目之一的《陆羽与鸡公山大、中、小茶沟》。同年7月,大河报首次刊发了“千年古茶树惊现鸡公山”的报道。这似乎并未引起信阳市有关方面的注意。
2009年4月27日,信阳市文物局对大茶沟古茶树资源进行文物普查,在大滴水瀑布附近悬崖边,找到了信阳迄今最大株古茶树,并以“鸡公山发现古茶王”为题在5月1日《信阳日报》刊登消息,引起了河南农业大学专家的关注,多次与市文物局联系询问或赴鸡公山实地查看。
事实上,2006年并非最早的发现时间,大滴水附近的古茶树也并非最大株。
2003年,在原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老局长、鸡公山文史专家姜传高的建议下,鸡公山管理区成立了以姜传高和原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高工王道普为首的风景资源调查组,请李家寨镇旗杆村茶农李树成做向导,于7月22日深入大茶沟对《重修信阳县志》所记载的“唐宋遗株”进行调查,在大茶沟南段,即旗杆石南500米、胡湾靠近备战公路西侧山坡约200米处发现了古茶树丛,其中最大株高4米、5杈,为萌生,根周长94cm,直径30cm。比2009年所发现的古茶树所公布的实测数据即根周长88.8cm,直径28.8cm分别长出5.2cm和1.2cm。而且,在可视范围20米以内,发现同类茶树10株。为此,姜传高、王道普共同撰文《古茶露峥嵘》并附《关于神仙茶的考察记实》刊登在鸡公山管理区内部刊物《鸡公山文史研究》2003年第二期(总第六期)上。
当年,调查组不仅采集了古茶树标本,还组织了部分当地茶农进行座谈,得知旗杆村当时只有70多人知道此茶的产地,外人很少知晓,祖辈相传,每年春季争相采摘,干茶总产量不过10斤,每斤售价仅80元,多半赠送亲友贵客。根据标本,仔细查对《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得出了“山茶科柃木茶”的结论。由此,调查组认定这就是“唐宋遗株”信阳古贡茶。不过,这一发现并未引起鸡公山管理区的足够重视,加上《鸡公山文史研究》印数少(仅100本),影响有限,以至于长期寂寂无闻。2009年信阳市文物局赴鸡公山进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根据茶农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大滴水附近的古茶树,便认为是信阳迄今最大株古茶树,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是否还有更大的古茶树,亦未可知。
描述
根据标本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鸡公山古茶树应为“山茶科柃木茶(Eurya Japonica Finunb)”。其主要特征为常绿灌木型小乔木,春季开乳白色小花,腋生簇状,每簇三朵,秋季结小坚果0.3—0.4cm,内有比小米还小的茶籽15—30粒,当年嫩枝为三棱形,嫩芽在谷雨后采摘,炒制方法类同信阳毛尖。此茶可入药,清热消肿,因嫩梢三棱状,众称三棱子茶。又因生长在深山陡崖,不易攀登,且能治病,又称神仙茶。茶叶有苹果香气,喝着有甜味,浓茶微涩,有催眠作用,并且打嗝,能治胃气胀、胃病。

鸡公山古茶树叶及茶籽

当地茶场炒制的古茶
史实
信阳茶,始于周,兴于唐,盛于宋。清《重修信阳县志》中,有关于“柳林(1949年前李家寨为柳林所辖,故称)大茶沟、小茶沟,尚有唐宋遗株”的记载。唐《地理志》记载:“义阳(信阳古称)土贡品有茶”,证明信阳茶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陆羽《茶经》指出:义阳茶在义阳南山区。茶圣陆羽考察淮南茶区,首先考察此区,即义阳郡钟山县,并在所著《茶经》中注明,义阳茶,即钟山茶,仅次于光州茶,为二等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交通条件所限,陆羽使用竟陵(今湖北天门)司马崔国辅送他的白颅乌犁作为代步和驮行李工具,只能选择走官马驿道,鸡公山区自古有两条驿道经过,一条从湖北自武胜关经观音河驿站向西(后改为向北),一条从湖北经白沙关、大茶沟,两条驿道南在湖北孝子店附近汇合,北在李家寨汇合。陆羽北上淮南茶区考察,首先从义阳郡钟山县开始是必然的。唐代义阳郡领义阳、钟山和罗山三县,钟山县应在义阳与罗山交界以南的山区,即鸡公山、灵山一带。
唐代开始征收茶税,实施榷茶法,即茶叶专卖制度,禁止民间交易。宋代实施更严格的茶引法,茶农不堪重负,民怨四起。及至“明末,茶税过重,又遭匪劫,遂斩伐殆尽”。鸡公山大、中、小茶沟中的茶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传说
关于信阳茶有两则传说,一则是说神农炎帝被黄帝所败后,南徙于湖北随州的烈山,与信阳仅一山之隔。神农开创农业文明,又尝百草以治病,在鸡翅山(即鸡公山)误食毒草,被当地山民用茶叶救活,便亲自带领大家在当地种植茶树,并把最初发现茶的山沟叫作“大茶沟”,从此,信阳茶开始了它几千年的历史。
另一则是鸡公山口唇茶的传说,说是天上有九个仙女帮助鸡公山上贫苦书生吴大贵种茶,因化成鸟用口唇采摘,故名“口唇茶”,品尝起来,满口清香,浑身舒畅,能够医治疾病。后被信阳知州作为贡品送入宫中,治好了杨贵妃(一说是武则天)的肠胃病,吴大贵因此致富后,却不思进取,生了邪念,欲独占九仙女。鸡公大怒,火烧茶林,伸出巨爪挖出三条深沟,也就是现在鸡公山北侧的大、中、小茶沟,茶沟中仅存遗株。这则传说也从侧面印证了信阳茶曾列为贡品和被毁的历史史实,只不过被毁的时间和原因不同罢了。
鉴定
2009年6月11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信阳市副市长张春香批示,由信阳市文物局局长秦学书邀请河南省林科院院长朱延林和河南省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专家钱世江,翻山越岭,赴鸡公山大茶沟对最大株古茶树进行生长锥取样。经软化处理后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测定树龄约400-500年。由于生长锥取样有偏差(约2mm),未到达髓心,树龄测定不准确。但这一结论的价值,在于初步断定了鸡公山古茶树的生长年代大概在明朝末年,即1500年至1600年间。现时生长在大茶沟中的古茶树应该是“唐宋遗株”,是劫后余生的结果,正好与树龄鉴定的结论相吻合。

林业专家实测鸡公山古茶树根部周长88.8CM

省林科院院长朱延林查看鸡公山古茶树
为了进一步弄清柃木茶与信阳毛尖的区别,我们专门请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茶叶专家韩宝瑜进行检测,其结果的确让人吃惊,“柃木”不仅属于茶类,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茶。
柃木为山茶科柃木属(Eurya japonica Thunb)。我们知道,决定茶的主要元素是茶多酚。茶多酚里有十多种儿茶素,公认的有8种,重点是前三种。把前三项相加,与西湖龙井、铁观音加以比较:
儿茶素1—3含量:
柃木茶 8.62 %
西湖龙井 9.44 %
铁观音 10.06 %
柃木茶与名茶相比,儿茶素含量所差无几,可断定为“茶”,但又是一种特别稀有品种,与其他茶有重大差异。其突出点是咖啡因,提神物质极少,几乎可忽略不计。检测数据如下:
咖啡因含量:
柃木茶 0.12 %
西湖龙井 2.48 %
铁观音 1.56 %
信阳毛尖 3.03 %
从以上数据可得知:柃木茶咖啡因含量比西湖龙井低20.66倍;比铁观音低13倍;比信阳毛尖低25倍。可谓差异悬殊。因此可知:西湖龙井、铁观音、信阳毛尖是提神的,而柃木茶则相反,不影响睡眠,还有点镇静作用。
分析
调查显示,鸡公山北侧山区的应该是唐宋时期的官办茶场,由大、中、小三条横沟组成,沟长分别为8、5、4公里,并以茶命名,区内还有茶村、茶冲、茶山、茶坊、茶坡等地名,南北各有一座清凉寺,全长约34华里。大茶沟内有由湖北,经白沙关往北,出金店(李家寨)的古驿道,并与经武胜关,出柳林、信阳往北的古驿道相接,应该与贡茶运输有关联。此次文物普查中,在李家寨镇对面,107国道西侧山坡上还发现了一段古驿道,车辙痕迹尚存,所经谢家桥、鸳鸯桥保存完好。而据文物专家推测,源自大茶沟的沙河(古称九渡河,现称朝天河,上世纪初仍可通舟楫,其水质清洌,宋苏东坡常以浉水泡茶即指此水)入浉入淮,并从淮滨转入大运河,也应该是一条贡茶运输河道。
附记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据了解,我国有10个省区198处有野生大茶树,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信阳首次发现古茶树,对研究茶叶传播、茶区分布和信阳茶的历史渊源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毋庸置疑,鸡公山古茶树是信阳茶历史的活化石,为此,开展对鸡公山古茶树的研究和保护刻不容缓!
来源:头条@何景明和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28 00:57 , Processed in 1.3486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