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信阳的文化名片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鸡、八、毛。鸡是鸡公山,八是小王八,毛是毛尖。知道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的内心有点复杂。
我问了信阳的朋友,你觉得啥最能代表信阳,无一例外,都选择了毛尖。在信阳当地,哪怕是寻常人家,茶也是每天必喝的心头爱。在河南,不论是去高铁站,还是在省内街头闲逛,随处都能看到信阳毛尖的宣传,为什么信阳毛尖这么受茶客青睐?对于信阳而言,毛尖又意味着什么?
初白丨文 茶里有信阳人的生活哲学 能讲究时绝不将就 基友是信阳人,我们相识在另一个茶叶王国福建。
第一次见他是在自习室,他摸摸索索从包里掏出一包茶叶、一只玻璃杯和一个保温杯。
捏一撮茶叶放到杯子里,打开保温杯,把热水缓缓倒入玻璃杯。冲泡第一道,晃动后把水倒入附近的垃圾桶,再冲泡第二遍。
静置一会儿,等杯里的茶叶不再翻滚沉静下后,他吹吹热气,品上一口,一脸心满意足。然后才翻开了书。
以玻璃杯为中心,方圆几米,氤氲着茶的香气。
后来,他教过我辨认茶叶的口诀:“一叶二汤三味”。
观外形细、圆、紧、光、直、多白毫,颜色翠绿;汤色嫩绿或黄绿、明亮清澈;味道滋润醇厚,香气清高;入口后鲜爽甘甜,口舌生津,这便是好茶。
每次说到这里,他的喉结都会滚动一下,我就知道,他馋了。
他是典型的信阳人,嘴刁、挑剔。不但在自习时能自带玻璃杯泡毛尖,还能让人家用快递寄来他最爱的那一家腊肠和板鸭。
他甚至还吐槽过福建的闽江水,不如南湾湖水泡的茶清冽回甘。
我说他穷讲究,他说我北侉子不懂生活情调。
北方人的确不懂信阳,更理解不了信阳人是哪里来的本事,能把茶喝得尽心尽意,又家常至极。
你到信阳人家里做客,见客先上茶,是信阳人一般的家庭礼俗。
倒茶是主人热情的体现,不倒茶意味着逐客;你要是阻止倒茶或者续茶,那就是暗示主人立刻就走。
茶具也有讲究,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泡茶。玻璃杯的用意是让客人在喝茶时,透过茶杯,可以鉴别茶叶的好坏,体会主人待客诚意。  如果用紫砂壶冲泡再分别倒入茶杯,在当地被认为是一种小气。不但如此,毛尖很嫩,用紫砂壶泡,就会把茶叶闷熟,破坏了茶汤的风味。
如有新客来,要把旧茶倒出,重新沏茶,不能用杯中剩茶待客,否则为失礼。
茶杯是绝对不可盖的,这既不同于北京的盖碗茶,更不同于闽南的功夫茶。
信阳人饮茶无论城乡都讲究一个观赏美,客人到来,一溜十几个玻璃杯亮晶晶排开,一一放茶叶,又一一注浅水洗茶,再一一斟满,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
几千年的种茶历史,早已让茶与信阳人茶人合一了。
就是这样的讲究的信阳人,他们可能会开车跑几十里,从平桥跑到柳林老街,就为了买一块手工豆腐。在外地的信阳人,因为受不了当地的食物,宁愿花时间炖菜,也不愿意随便凑合。
这不是矫情,也不是固执,信阳人就是如此,能讲究的时候绝不将就。
茶里有信阳对世界茶文化的蝴蝶效应
毛尖在手,世界我有
1400多年前,在光山净居寺里参禅的慧思大和尚恐怕想不到,自己无意间端起的茶杯,不但让饮茶之风在寺院里大兴,端出了佛教本土化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甚至还影响到了日本的茶文化。
慧思,北朝南豫州武泽(今上蔡)人,俗家姓李,因与其他佛教首领观点不一,先后四次被人谋杀。 慧思画像
他生活的时代,时局动荡,但思想与文化都非常兴盛。比如杨衒之写出了《洛阳伽蓝记》。
慧思39岁那年,东魏和北齐开战。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慧思率领众徒南徙至光山,在大苏山讲经说法。
他在这里提出了“定慧双开”、“止观双修”的观点,“定”即禅定,只有“由定”才能“发慧”;“止”即止息杂念,心专一境,“止是禅定之胜因”,亦是坐禅。
这八个字成为日后天台宗开宗奠基,不过是后话。
慧思在大苏山,辟山种茶,以茶破昏睡助坐禅。
茶的“苦中有甘,苦后回甘”的特性有助于参透佛法“苦谛”,使人明心见性。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开悟上的相和,也是禅茶一味的真正文化内涵所在。
慧思一净居寺为据点,在光州游历14年之久。
直到他离开光山,再次南迁去了南岳天台,他的“定慧双开”和“禅茶一味”才被弟子们发扬广发,开宗立派。
慧思圆寂200多年后,日本的最澄法师仰慕大唐佛法,经明州(宁波)到天台山学习佛经,翌年经明州回国时带去大量的经文和天台山茶籽,他不但成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也是日本茶叶种植的开创者。
他把从天台山带回的天台山茶籽种植在他的家乡滋贺县比睿山大津市日吉神社旁,这里便成为日本茶园的发祥地。 与最澄法师一起入唐空海法师,回国时带回了天台的茶籽和茶臼,茶籽种在他的高徒坚惠创建的佛隆寺,成为今天“大和茶”的发源地,佛隆寺还竖有“大和茶发祥承传地碑”,“茶臼”则是佛隆寺的重要文物。
如果没有那一瓯信阳茶的由禅入定,由定发慧,慧思大和尚的顿悟恐怕要再寻良机了。霓虹国的饮茶文化或许也是另一番风貌了。 毛尖里有信阳的身份认同 南方北方,管他嘎子? 说出来可能有点颠覆认知,信阳的纬度是32°N,这意味着,它跟六安、合肥、南京、镇江基本在一个纬度上。
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将中国南北地缘安排得明明白白。流经信阳北端的淮河,又把信阳地理学上的南方血统安排得明明白白。
即便如此,在大部分人眼中,信阳这个河南城市并不“南方”。
不过这不要紧,信阳也从不认为自己的二区八县隶属于北方。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 信阳人看来,淮河南北和纬度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能长出茶树。
与构筑起中原文化的黄河、烩面、胡辣汤、麦田、豫剧迥然不同,淮河、茶山、稻田、丘陵、云雾,是信阳的风情画。
信阳被山地包围。东西绵延的大别山坐落在信阳南部,西接险峻秀丽的桐柏山,冷暖气团在这里频繁交替,山中常年云遮雾绕,阴雨不断。
信阳从不缺水。四渎之一的淮河自桐柏山喷涌而出,带着信阳境内的史河、灌河、浉河、白露河、潢河、竹竿河等河流,一道向东奔腾千里。
信阳控制气量常年全省第一。举着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大旗,信阳还杀进了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之列。
纵横密布的水系,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让信阳并不亚于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不出省下江南,河南只此一家。
早在清末民初,美、英、日、俄、法等23个国家争相在鸡公山盖起了别墅洋房。
好山好水好风景,时至今日,信阳鸡公山仍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 鸡公山风景
比人眼更尖,茶树早在千百年前就盯上了信阳的低山丘陵、梯田、云雾、湿润、河流和清洁的空气。
信阳啥时候长出的第一棵毛尖已然不可靠,但至少在唐朝陆羽撰写《茶经》时,信阳毛尖已经作为“淮南茶”,列为贡品。北宋时,苏东坡对信阳茶赞誉不绝:“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毛尖是信阳茶类中的佼佼者。叶片细、圆、光、直,捏几片丢入水中,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蜷缩的叶子渐渐舒展,清澈的水变成透亮的黄绿色,杯口飘出几缕醇浓的茶香。
信阳到底是南是北?信阳人说不清,或许再过几十年也搞不清对河南与湖北的感情哪个更复杂。
但饭后的一杯毛尖,人生就圆满了,北国江南,江南北国,是南是北,管他嘎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来源:豫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