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181|回复: 0

潢川名吃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31 10: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鸡汤贡面的历史文化故事
杨峰
  潢川空心贡面为历代朝廷贡品,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由手工艺人经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条如银丝、色如白雪、筋道爽口、耐煮不黏。最绝妙之处在于贡面细而空心、曲而不断,有“风销华夏,夺魁九州”之美誉。潢川空心贡面,富含人体所需多种营养,温骨养颜,易于消化,清水下,爽利可口;兑汤下,香甜味美;各种高汤调料均可入口,口感极佳;若以鸡汤煮面,辅以其他佐料,滑润爽口,鲜美无比。为古今馈赠亲友之佳品,更是孕、产妇必备美食。

  空心贡面的产生,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武则天做了皇帝,便布告天下,要在她登基百日之时举行盛大庆典。又传旨光州刺史:“往年光州进贡的挂面都是实心的,今已改朝换代,三个月内要为朕做出空心挂面,以作百日盛典食用。”

  光州刺史接到圣旨后,赶忙把光州城里所有的挂面师傅召集在一块,限他们在两个月内做出空心挂面,否则就会重罚。

  那时,光州城里挂面做得最好的要数马老大。他接到刺史的指令,心想:挂面本来就比麻线还细,还怎么能把它做成空心的,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但皇命不可违,只好硬着头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干起来。他把麦子淘了三四一十二遍,把面筛了三五一十五遍,又把面揉了三六一十八遍,做出的挂面果然比过去白得多,可面还是实心。于是,马老大只好重打锣鼓另开张,千方百计在淘麦、磨面、揉面上变着法子,翻来覆去试着做,一个月过去了,仍然“羊皮是羊皮,旧靴是旧靴”。

  转眼到了重阳节,一大早,马老大就叫徒弟彭仁义去饭店买油炸馓子。仁义去了好大一会功夫,也不见回来,师傅就叫女儿巧珍去找,巧珍跑去一看,只见仁义正呆呆地站在油锅旁,看人家炸馓子。巧珍说:“师兄,你咋啦?炸馓子有啥看头。”仁义回头见是巧珍,便指着饭店大师傅手里扯着的面说:“师妹,你看!”巧珍一看,心里马上明白了仁义的意思。原来,炸馓子和的面兑的有盐,和好的面又用香油浸着,所以有韧劲,经得住用手来回拉扯。一团面越扯越细,最后扯得比挂面还细。巧珍说:“师兄,你想用炸馓子的面做挂面?”仁义点点头。

  仁义和巧珍舀来一盆上等白面,兑上盐和好搋透。再经过香油盘条、上筷子、上槽、上架、扯面、晾干等多道工序,终于成功了。马老大一看做成了空心面,不禁喜笑颜开,当即叫仁义和巧珍拜堂成亲,说道:“今天是你们俩做成的,今天成亲是双喜临门,就叫它‘龙凤面’吧。”

  空心面如期进贡朝廷,当宫廷御厨呈上香喷喷鸡汤空心面时,只见其汤清如水,根根可数,芳香四溢,武则天食之,则龙颜大悦,顿起身挥毫赞曰:“空心挂面,实乃面中之魁也!”所以光州贡面从此便有了“魁面”之美称。

  从唐朝至今,潢川空心贡面的手艺代代相传,制面的工艺过程已融进光州历史,影响了潢川的风土人情,并成为潢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潢川县旅游局提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4 12:01 , Processed in 1.5960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