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场作为一个城市的“空中门户”,是世界各地文化形象最集中、最前沿的展示窗口之一。近年来,随着民航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边界不断拓展,各地纷纷将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系统性地植入机场空间。机场正从单一交通枢纽演变为集文化展示、消费体验、科技互动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让旅客将“被动停留”转化为“主动体验”。机场逐步发展成文化体验新空间、文旅消费新场景,从而释放其经济与文化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基础设施升级与服务理念革新同频共振,促成机场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机场是航空运输服务体系的核心节点,国内机场,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国际性枢纽机场,正在将机场基础设施及业态布局从“功能型”向“体验型”转变。北京大兴机场的“中央文化广场”采用环形布局,以中轴线为主题,通过光影艺术、非遗展示等手法,让旅客在值机时即可感知北京世界遗产的魅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博物馆以“航空旅途中的15分钟博物馆”为目标,通过基本陈列、专题轮展和临时展览,让旅客在候机间隙完成从洪渎原到丝路文化的穿越。机场则通过在机场及周边打造集购物、娱乐、休闲、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有效利用游客在机场的停留时间,提升机场的商业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一个国家的国际机场枢纽建设水准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国际旅游业的连通性和便捷性,各国纷纷采取文化赋能、技术融合和服务创新等措施提升机场的航空枢纽价值。传统机场以“快速通过”为设计目标,而新型机场更强调沉浸体验,新加坡樟宜机场通过前卫的建筑设计,将航空设施与雨穹瀑布、星空花园等景观融合,形成“机场即目的地”的复合业态,将交通中转站转化为必打卡的旅游景点。韩国仁川机场设立韩国文化体验区,让中转游客停留时间延长,带动免税店销售额增长。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通过“城市通行证”计划,为符合条件的中转旅客提供免费住宿、城中游等服务,极大提升了在欧亚间航空枢纽领域的竞争力。 随着旅游业的规模逐步扩大以及游客多元化需求的日益显现,航文旅融合已成为驱动双方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机场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航文旅融合不仅消解了旅客候机的焦虑,更让每一次起降都成为文化之旅的起点。当旅客在机场驻足,他们不仅是在等待一趟航班,更是在开启一场文化探索。从北京大兴的“燕京八景”到迪拜的“沙漠绿洲”,从成都的“川剧变脸”到新加坡的“热带雨林”,全球机场正以文化为纽带,连接起不同文明的情感共鸣。 在航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国机场正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文旅会客厅”,这既是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激发文旅消费的关键切口。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亓春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