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韧性建筑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能够全面、高效地应对环境、经济、技术、社会变化的建筑。”针对当前建筑应变能力不足,胡越近年来聚焦于建筑的韧性研究,并提出了旨在适应功能需求变化的广义韧性理念。 2025年1月22日,在“第四届中国建造匠心传承致敬礼”颁奖盛典活动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思成奖获得者、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胡越,荣获“第四届中国建造匠心年度人物”大奖。 胡越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曾主持设计了多种类型的公用建筑,其代表作品如国际金融大厦、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等,不仅广受赞誉,还荣获了包括国家优秀设计金奖、银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在内的多项殊荣,成为建筑界的杰出代表。 在这次颁奖活动上,胡越发表了题为“广义韧性建筑视角下的持续适变设计”的演讲。他引用歌德的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强调建筑一旦建成便难以轻易改变,现代主义建筑则更加注重“形式追随功能”。然而,现实中建筑的改造却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建筑的应变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碳排放、极端气候以及新冠疫情等问题不断考验着城市的韧性。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现象表明,传统建筑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建筑的功能适应性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胡越表示,他的建筑实践起步于奥运体育场馆设计,大型场馆同样面临功能适应性问题,随着国家城市发展从量变转向质变,城市更新成为主流,据不完全统计,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约有45%至50%已实施的项目涉及功能转换,即原有功能因不再适用而进行调整,例如将旧工厂改造为公共建筑,或将酒店转变为住宅等多样变化。 当前建筑的应变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因功能不适用而进行的大量改造,也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针对建筑的适变性,从绿色建筑、结构安全韧性、住宅、医院、体育建筑功能适变、城市更新到消防设计等多个领域均有相关探讨。”胡越表示。 近年来,“韧性”一词备受关注,韧性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然而,当前建筑适变性的研究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统一的理论框架。现有的建筑与城市韧性研究大多侧重于工程学韧性角度,传统建筑学韧性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缺失。 鉴于此,胡越提出了广义韧性建筑的概念,旨在将韧性城市的焦点从单纯的灾难应对拓展至全方位的应变能力。他认为,广义韧性建筑不仅关注建筑本体,更强调与城市和环境的紧密联系,以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同时,它也拓展了传统工程学韧性的范畴,不仅关注灾害应对,更致力于应对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建筑学中,当前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功能适变。因此,在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未来功能的适变性,并提高应变能力。” 为此,他提出了一套科学的设计流程和功能适变的工具箱,包括精准策划、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多功能工况模拟、建立功能适变的评价体系、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方案设计以及形成设计导则等。 现场,胡越以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为例,详细阐述了广义韧性建筑在实践中的应用。五棵松体育馆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篮球馆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女子冰球馆,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其年举办大型比赛和活动的数量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得益于甲方的精心运营和建筑设计的持续更新。 胡越表示,“该项目以体育中心整体推进功能适变设计,前期精准策划并充分考虑赛后运营需求。通过与甲方持续互动,形成了系统的工程方法与策略,同时采用多功能数字模拟技术,为长期运营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更重要的是,项目以公共建筑适变为导向,实施潜伏设计,显著提升了功能灵活性。” 尽管未来社会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但潜伏设计为五棵松体育馆提供了持续更新的可能。胡越通过大量案例研究总结出了“7+1”的设计功能适变特征,包括通用性、复合性、拓展性、冗余性、独立性、可变性、临时性、可行性,并将其融入场馆更新中,确保了五棵松体育馆能够始终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工作方法、功能适变的潜伏设计以及实践探索,特别是在五棵松体育馆长达20年的持续跟踪与更新改造合作中,实现了其长久性的功能适变,在商业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树立了业界典范。”胡越表示。 “第四届中国建造匠心传承致敬礼”颁奖典礼活动由中国房地产报、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主办,活动自2021年9月启动以来,受到中国建造行业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活动不仅弘扬了工匠精神,营造了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也彰显了中国建造的关键力量,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时期,意义重大。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于帅卿/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