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国各地应依托当地特色及资源优势,创新培育乡村新业态、新产业,抓准乡村振兴的差异化定位,打造实质有效的富农强农新引擎,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强化政策扶持,发挥带动效应 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创新机制,通过在政策倾斜、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和金融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政府、村社、企业、社会资源合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农业和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从而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方面,政府要坚持党建引领,深度挖掘各村优势,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增收模式,打造高品质的生态旅游空间。具体来说,应采取措施改善村容村貌,让乡村焕然一新;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态旅游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村民在乡村产业中的服务水平以及脱贫致富的职业技能,提高创业就业的“造血”能力;为贫困户安排护林员、保洁护绿员、长效管护员等众多“护绿”岗位,多方面、多层次满足贫困劳动力的就近就业需求,让“旅游红利”真正落到贫困户头上;以“两山”转化实践为目标,大力创建山地乡村旅游度假区,完成农村公路、污水管网、垃圾压缩站等项目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和承载能力,走出一条生态富民的发展新路。 另一方面,各地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发布相应举措,助力乡村打造一批人气网红村庄;依托当地资源发展旅游业态,不断提升乡村韵味。 例如湖南湘潭乌石峰村,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制定乌石峰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通过租赁或与农户合作的形式运作,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江西南昌利用上池湖4000多亩水面面积及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源,整合附近巩固村、蔓湖村、峰桥村三村的3000余亩冬闲土地播种彩色油菜花,打造了七彩油菜花旅游观光带。油菜由村委统一种植和管理,等收获后油菜籽归各田块所属农户所有,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还可以带动当地农产品的销量,实现了旅游和经济双丰收,为乡村振兴探索一条新路径。 推进产业融合,优化硬件软件 科学的产业结构有助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广大乡村应以大自然资源为发展根基,积极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品牌,发展经济的同时走农业、旅游、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打造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快速占坑、引爆市场、形成标签”从而抢占先机,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增加二次游览概率。 另一方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交通、住宿、饮食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创新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新建智慧旅游指挥平台,实现基于交通、环保、综合治理、文旅运营等各行业、各领域的智慧化创新;抓住机遇发展民宿产业,积极申报民宿产业项目,用古井老树、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等生态元素提升民宿吸引力;依托农业种植情况,发展生态采摘游;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丰富创新业态类型等,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和丰富多元的项目业态,让消费者留下来、待得久,让民众获得更多收益;做好全时旅游,解决淡季和基础客源的问题,满足游客无论何时来都有不同可体验的项目和活动的需求,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察尔森嘎查整合当地资源优势,依托主导企业,结合乡村空间结构、发展需求、生态用地等,打造了集水稻种植体验、亲子竞技游戏、运动旅游康养、农耕文化展览等于一体的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园区中设置的参观平台、基础设施等均展现着休闲服务业与传统农业的有效结合,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农民生活的富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冬捕节、稻田插秧节、金秋音乐节等节庆活动的开展也旨在将旅游业与种植业深入融合,为旅游增添新的色彩、为游客带来别样体验。 坚持生态优先,增添绿色动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较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创造新价值的重要依托。一方面,各地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发展乡村绿色经济。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施有机农业;确保生态旅游开发与自然资源保护相结合,防止过度开发,以保障环境的可持续性。譬如乡村可以推动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增添乡村绿色新动能,带动百姓就地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发展民宿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保护生态环境,走出一条基础设施“好”、农村经济“强”、更多群众“富”、乡村面貌“靓”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路。开展生态宜居精细化提升,以乡愁为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广生态旅游品牌,提高景区的市场知名度,通过多渠道宣传,吸引更多游客。 例如江西婺源发展“美丽经济”,依靠大面积开放的油菜花招揽游客前来旅游参观。石门村立足优美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探索“以绿生金”共富之路,将世界少有的蓝冠噪鹛和国家级湿地公园等“生态资源”转化成为“旅游资源”,将茶叶、山茶油等“有机产品”包装成为“旅游商品”,将“徽派民居”改造成为“旅游民宿”,石门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与此同时,油菜花观赏带动餐饮、住宿和购物等行业实现增收。项目相关负责人每年拿出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鼓励村民在自家菜地、堂前屋后以及公路沿线、交通节点种植油菜花。此外,还统一购进了优良品种的油菜种子免费分送村组和景区、景点,统筹使用水利、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强化油菜生产技术指导环节。打造了江岭和篁岭两大梯田赏花景区,婺源在三月成为一个超级大景区,游客纷纷拍照打卡,从而实现景区名气提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注入文化内涵,擦亮产业品牌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将文化内涵注入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城乡环境的改善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自主发展能力。 一方面,应立足丰富的乡村资源,突出特色、差异,打造生态旅游精品体验项目。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宝库,将休闲、娱乐、科普深度融合,以文化气象,释放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针对家庭游客、亲子市场,丰富果蔬采摘、稻田摸鱼、花海运动、休闲垂钓、稻草乐园、农家工坊、素拓基地等休闲体验活动和产品,用活动拓展市场、积聚人气。尝试引进乡村书屋、咖啡茶室、影咖、创意餐厅、摄影机构、舞蹈健身房等文化休闲产业,营造浓厚的乡村研学实践教育氛围,吸引更多年轻游客,并为返乡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好的乡村创业平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以发展美学经济为抓手,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引入国内知名社区营造专家、民宿品牌参与乡村振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积极招引一批重点项目,推进文旅小镇、红色名村等项目建设进程,夯实产业振兴基础;为当地居民提供乡村振兴案例、乡村文化、手工艺等生态旅游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职业技能。 例如河南杨沟村以乡愁为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了集古法榨油体验馆、老茶馆、老酒馆、老面馆等于一体的“非遗一条街”;结合乡村特色,系统规划建设竹林小宿、杨沟人家农家乐等商业业态,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健全旅游体系建设;依托当地节事活动,组织开展自行车计时赛、千人饺子宴、美丽庭院现场会等,打造旅游品牌,提升经济效益。另外,广东东莞南社村积极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稳步推进文化体验活动。在传统美食方面,积极邀请当地企业现场教授岭南传统美食制作,进行名优产品展销推介;在地方文化传播方面,其推出一批具有茶山特色的文化旅游手信;在传统服饰体验方面,引进汉服体验馆,开发具有岭南特色的服饰,举办岭南特色传统服饰走秀,吸引游客体验。 总而言之,乡村生态旅游是未来发展的新蓝海,是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全面助力“两个先行”的驱动轮。各地乡村应继续依托生态旅游发展契机,进一步促进多产融合,形成更广阔的区域空间、更独特的旅游体验、更深厚的文化沉淀,让生态旅游发展成为拉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姚雪瑞,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