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为更好地参观游览博物馆,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不少游客选择花钱购买讲解服务。然而,“非馆方”讲解存在“价格高”“讲解不专业”“无故取消讲解服务”等问题让游客吐槽不断,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向往。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席卷全国的“博物馆热”,是一场色香味俱全的“精神文化大餐”,可以让社会公众零距离接触文物藏品,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游客人数不断增加,博物馆讲解服务供不应求的问题日益突出。由此,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机构或个人以营利为目的,在博物馆内开展非馆方认证的讲解或研学教育活动。 由于这些讲解员缺乏正规培训、考核等相关制度的规范约束,讲解时间缩水、价格较高、随意悔约、虚假宣传等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有的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大量穿插未经考证的秘闻、野史,容易让参观者特别是未成年人产生认知偏差和历史误读,带来不良社会影响。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历史图像和器物,都必须经过“熟练者的破译”,才能被后人读懂。所谓“熟练者的破译”就是以生动、真实、翔实的讲解,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游客了解历史、学习知识、受到教育。所以,必须理直气壮地对非馆方讲解乱象说“不”,也不能任由其破坏市场秩序。 解决馆内讲解力量不足与游客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博物馆要抓自身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挖掘服务潜力。要借助技术手段,推出智能语音导览、二维码介绍、虚拟讲解、云讲解等自助讲解方式,为观众提供便捷多样的讲解服务,以弥补人工讲解供给不足;要加强讲解队伍建设,充实讲解力量,强化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进而更好满足游客的需求;要发展壮大志愿讲解队伍,通过与高校、社区、历史研究机构合作共建等方式,把历史知识丰富、热心服务游客、讲解能力强的志愿者吸纳到讲解队伍中来,构建多元化讲解服务团队,制定规范,进行培训,为游客提供优质讲解服务,缓解馆内讲解力量不足问题。 历史需要敬畏,讲解要有章法。相关部门和博物馆要立规矩,加强监管,扶正祛邪,严惩违规行为,不能让个别“非馆方”讲解员信口开河、亵渎历史、误导游客,切实营造良好的博物馆参观学习环境。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钱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