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实施背景
桥,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如下解释:“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高而曲也。”也就是说,桥最初是由古木自然倒下,跨于水上形成。 桥梁是人类为了满足交通的需要而对自然所做的一种改造。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赋予桥梁不同的特征。在学校周边也架着各式各样不同年代的桥。为了进一步了解、体验、探究桥以及背后的文化,四年级以“‘桥’见你的美”为主题,进行了项目化学习。本项目整合数学、美术、科学的重要概念,和多个学科形成关联。学生历时一个学期开展协作式、探究式学习,在探究桥承重奥秘的同时,学习知识、建立学科联系、掌握技能、理解建筑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项目学习目标
1 通过实地测量探寻家乡的桥,欣赏桥的结构美,敬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我国现在造桥的技术,提高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分析桥梁之间异同,提供概况、比较能力;
3 通过调查、分析、观察了解物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并能进行方式的迁移;
4 通过建造一座纸桥,学会设计,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活动培养学像科学家一样去比较、实验探索事物的良好习惯。提高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
6 通过活动激发创造精神,培养认真细致,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三、项目实施及成果
“桥”见——语文之髓
孩子们从桥的基本类型开始,走近身边的桥:申桥、关桥、彩虹桥、茶叶桥……当一座座熟悉的桥出现在眼前,当一个个与桥有关的故事被讲述,孩子们对桥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而思考也从此处生发:桥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怎样的作用?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历史上最早的桥是什么?世界上最牢固的桥是哪一种?古人是怎么想到建桥的?和桥有关的故事有哪些……提问伴随思考,也是本项目课程课程的起点。
桥是一个建筑,一道风景,更承载着一种文化,它有着读不完的诗句,说不完的故事。孩子们拿起相机,定格美好,将桥最美的样子定格在纸上,流淌在心间,笔尖轻轻划过,“我与桥的故事”徐徐展开。
桥
“桥”见——数学之妙
数学是严谨的,也是美妙的。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观察等方式,近距离接触了身边的桥。通过自主探索桥梁,融入数学测量知识和面积知识,将学科素养转化为学习实践。
用数学的眼光看桥,用数学思维思考桥里藏着的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桥的热爱。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无论是早期出现的木梁桥,还是渐次发展出的石梁桥、石拱桥、铁索吊桥,它们承载的不仅仅是历代能工巧匠的集思广益,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
“桥”见——艺术之美
小立红桥柳半垂。美术课上,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各展奇思妙想,创作绘画,尝试用线描、速写、儿童画等多种绘画方式制造表现家乡的桥,这是美的启蒙,更是别样的启智,孩子们在“桥”的绘画中感受到了“桥”的内涵之美。
“桥”/见/你/的/美
“桥”见——科学之奇
在实地调查了校园周边的桥,又探索了不同的连接方式之后,我们开展了“桥梁设计”的活动——选择并学习其中一种桥,尝试用材料自主设计。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但所有孩子都充满了挑战的欲望。
结合课程中学到的桥知识,以及前期搜索到的资料,同学们设计了一款款构思精巧的作品:梁式桥、拱式桥、悬索桥、斜拉桥……各种类型的桥应有尽有;吸管、纸杯、纸箱、筷子、小木棒、麻绳、纸片……制作材质各式各样。 桥
桥
桥
四、项目评估与反思
“桥”文化在我们文化中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桥”带来的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创造的美丽。此次项目化学习,我们了解了桥梁历史发展及拱桥构造原理,由内而外地感受到了“桥”之美。体验设计与制作桥梁的乐趣,也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活动中,同学们感受着知识的应用,体会了动手的快乐,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满足感,活动虽已结束,但是同学们对知识应用的探索没有停止,成为设计师的梦想在一个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