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0|回复: 0

重视血小板减少防范出血风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 17: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血小板作为人类血液中的细胞之一,参与维持血管的“密封性”(通透性),同时与众多凝血因子完成凝血过程,减轻机体受伤后的出血,对人类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一旦血小板减少,可能给机体致命打击,甚至导致脑出血等死亡事件的发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申晓辉

  血常规报告中血小板计数的结果低于参考范围,就一定是血小板减少吗?

  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这也可能是假性血小板减少。查血常规时用的紫色帽的管子俗称“紫管”,该管内预先混有EDTA抗凝剂(化学名:乙二胺四乙酸)可以对抗血液凝固,否则一旦血液离体接触异物即可发现凝血,形成血凝块的标本就没法在血常规仪器上进行检查,而该型抗凝剂会引起很多血小板聚集成团,从而形成血小板减少的假象,所以大家看到自己的体检报告提示血小板减少,自己又没有出血的情况(皮肤出现针状红点或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先不要恐慌,可以再次抽血进行人工分类,如果人工分类计数提示血小板不少,则为假性血小板减少,就没有必要担心存在出血风险。

  哪些人群容易出现血小板减少呢?

  解答这个问题,要先明白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外乎三种情况: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消耗增多。生成减少主要涉及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异常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无效造血)、急性白血病(抢占正常造血地盘)、恶性肿瘤骨转移(摧残正常造血)等;骨髓造血停滞-严重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压抑造血干细胞活性)等。血小板破坏增加主要由于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从而破坏自身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减少;只要激活体内免疫系统的疾病均有可能导致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如感染性疾病、红斑狼疮、甲亢、幽门螺杆菌感染、淋巴系统肿瘤等。血小板消耗增多,如急性出血、脑梗死、心梗等。

  年轻人群中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容易出现血小板减少;孕妇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压升高、尿蛋白阳性、转氨酶升高等情况,需要急诊住院治疗。

  而在老年人群中,如果出现血小板减少,同时伴有发热、乏力、骨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近期明显消瘦等情况,可能要注意排查恶性肿瘤的风险。当然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亦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需要专科医生严密评估用药,不能私自调整,以免发生出血或血栓事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8 06:56 , Processed in 1.3584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