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55|回复: 0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精准诊疗的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7 16: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河南省人民医院张雷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患者较常见的恶性癌肿。以往的诊断与治疗都是依据不同发病因素和显微镜下表现分为两大类:

  与体内雌激素水平高相关的Ⅰ型,病理组织学表现常为低级别子宫内膜癌,多为早期发现,一般预后较好。

  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病理学表现主要为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且常为晚期发现,预后较差。

  但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发现,二型分法存在诸多弊端,如形态学观察有时主观性强而缺乏重复性、一些Ⅰ型癌具有Ⅱ型癌的生物学行为、一些Ⅱ型癌预后好、一些低级别子宫内膜癌具有高的临床分期等。即便将肿瘤组织学类型、分级、肌层浸润、淋巴脉管侵犯等因素都用于临床治疗的风险分层,仍与预后存在差异,导致无法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发表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论文,通过对大宗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相关分子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存在4种不同的分子亚型:POLE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型、高拷贝数型和低拷贝数型。

  重要的是,分子分型克服了传统分型的诸多弊端与不足,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判断预后具有精确的指导意义。

  4型中,高拷贝数型几乎都有TP53基因突变,是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类型,需要根治手术并辅以化疗甚至放疗。相比之下,POLE突变型预后最好,分期较早的患者可不做辅助治疗,而仅需随访即可。

  低拷贝数型和微卫星不稳定型预后中等,前者使用激素治疗效果好,而后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敏感。由于分子分型结果准确可靠,且与临床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从而使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更精准有效。

  然而,其早期的检测方法成本高而复杂,严重影响临床推广及应用。经过不断优化和改良,目前除了POLE突变型的筛查需要使用分子检测平台外,其他3型都可以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来代替复杂昂贵的分子检测手段。这样就使得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检测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并造福于患者。需要指出的是,当错配修复蛋白(MMR蛋白)检测出现异常结果时,应警惕林奇综合征的可能,此时需要加做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及MSI检测(PCR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总之,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克服了传统组织病理学分型的主观性及不确定性,在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及遗传筛查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分子分型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精准治疗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8-8 18:10 , Processed in 1.1636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