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十一月中 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12月22日5时48分 我们迎来冬至节气
你知道冬至这天有哪些习俗吗? 冬至这天吃饺子 是为了纪念谁? ...... 快一起来看!
![]()
冬至这天吃饺子 是为了纪念谁?
我们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你知道冬至吃饺子 是为了纪念谁吗?
故事还得从医圣张仲景说起 他是南阳涅阳人 著作有《伤寒杂病论》 集医家之大成 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 访病施药,大堂行医 后毅然辞官回乡 为乡邻治病
![]()
其返乡之时 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 饥寒交迫 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 支起大锅 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 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 放在锅里熬煮 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 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 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 喝了“祛寒汤” 浑身暖和,两耳发热 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 包成食物 也叫“饺子”或“扁食”
![]()
冬至吃饺子 原来是不忘“医圣”张仲景 “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 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有啥天文意义?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 冬至这天 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 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 到达一年的最南端 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 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因此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 一年中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的一日 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 冬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南的一天 是太阳南行的极致
![]()
在北极圈以北 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 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
对北半球各地而言
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 最低的一日
冬至这天 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 比南半球少了约50% 冬至过后 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 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 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值得注意的是 在冬至前后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运行的速度稍快 这造成了在一年中 太阳在南半球的时间 比在北半球约短8天 因此北半球的冬季 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来了,有啥习俗
在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也有了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
在南方,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在南方,“汤圆”则才是冬至美食。汤圆外表圆润,口感软糯清甜,被视作“团圆”的象征。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
冬至画九,九九消寒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具体意思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天气就暖和了。因此,人们把冬至也称为“数九”。
而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冬至腊月正做酒 冬至酿米酒也是历史上的传统习俗。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用糯米或者黄米,加入桂花酿造。糯米甜酒对身体有明显滋补作用,活血化瘀,美容养颜。
冬至来了
河南开启大风+降温模式
今天白天 全省西北风或偏北风3到4级 西部、西北部、东南部阵风6级左右
受冷空气影响 今天全省最高气温 北部、东部较前期下降4~6℃ 其他县市下降6~8℃ 23日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略有回升 一直到本周末 全省大部最高气温多在5℃左右 同时,未来五天全省最低气温仍不足0℃ 可谓天寒地冻 大家还是要多注意保暖呀
![]()
不少人此时正在跟病毒作战 在此团团愿你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也愿不幸中招的你 早日康复!
生活的复苏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一个过程 冬天从来不只有萧条 冬天像孕育着彩蝶的蚕茧一样 孕育着色彩斑斓、 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 坚持就会胜利 春天就在前头 来源:河南省少先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