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2|回复: 0

百年坐标下出国留学的新使命与新趋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8 15: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关键一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专门指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同时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留学成为当下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一方面,受到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出国留学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严峻;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留学收益率下降,人们对于出国留学的实效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顾虑和怀疑。有人甚至认为,出国留学已经从“黄金时代”走进了“青铜时代”。那么在新百年坐标下,留学是否还有意义?如果有,其价值何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用历史眼光回顾和探析出国留学的发展脉络与价值本质,从而根据百年坐标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作出研判。

一、百年留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留学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中,最为凸显的有以下三个时期。

(一)早期留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

清末新政倡导学生赴日本留学,并在1906年形成了留日高潮,留日学生数达8000余人。留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学理上的介绍,为其后期在中国的传播作了铺垫。其中,邹容、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人后来成了革命骨干成员。辛亥革命后,旅欧勤工俭学组织蓬勃发展,在“工读主义”思潮的推动之下,中国青年留学欧洲的风潮又一次兴起,据统计,1922年在法留学生人数已达1700多人。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留学生们广泛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始积极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他们在留学期间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积极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留学生仍然是领导并推动党的建设的重要群体,周恩来、邓小平在留法期间结下了战斗的友谊。随着 “以俄为师”热潮不断升温,中共旅欧支部从1923年起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培养能够推动国内开展革命运动的干部。这一时期,包括刘少奇在内的很多留学生成了党的重要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壮大时期,出国留学为党注入了鲜活的能量,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促成了党的建立及发展。同时,党也在积极推动着出国留学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样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之中,中国共产党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迅速成长,推动着中国的革命进程。

(二)留学苏联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起步,党在多份重要报告和决议中强调应当借鉴和学习苏联经验,关注国际关系,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毛主席指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因此,“要善于向我先进者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世界各兄弟党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学习”。1950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率先与新中国建立起了互派留学生的工作联结。1951年起,在全面借鉴苏联经验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关于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对外联系的指示》《教育部关于1954年由高等学校选拔赴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留学生的联合指示》等多项政策文件先后颁布,我国开始向苏联派遣大批留学生。截至1965年,新中国共向苏联派遣了8400多名留学生,主要学习和生产建设有关的专业。留苏人员学成归国后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起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一阶段,科学技术教育及人才培养受到党的高度关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强调:“必须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争取使许多最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部门尽快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因此,除了向苏联学习外,我国也十分关注向其他国家学习。自1965年起,我国加大了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力度。1966年和1974年,《关于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研究生的请示报告》《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出国留学生选派、管理工作的请示报告》相继出台,以指导我国出国留学事务有序推进和发展。至1976年底,我国已向法、英、意、西德、瑞士、比利时等多个西方国家派出了留学生。同时,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和重视留学工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来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为党和祖国作出贡献。很多留学生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投身于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他们坚守在各行各业,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

(三)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一方面,党的领导人深切感受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我党也更加意识到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当时的国际格局为学习先进的科学和管理技术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1978年7月,我国第一次开始大规模派遣公费留学生,中国留学教育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在1978到1989年间,我国各类留学人员累计96101人。其中,大部分公派生选择攻读物理、工程、生物、数学、计算机等专业,而自费生则主要集中在工程、人文科学、物理、商科和计算机等专业。总体而言,自然科学为这一阶段留学的重点领域,选学自然科学的学生比例高达90%。据统计,该阶段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后陆续回国者约3.9万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也有意愿选择送子女出国留学,党也高度重视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热情欢迎出国学习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1992年我国对出国留学政策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方针。此外,在《人事部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意见》《中央四部门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党员恢复组织生活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的保障以及“千人计划”“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计划”等项目的引导下,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再次强调:我国应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全球化智库201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出国留学人员中已有432.32万人在海外完成学业,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

留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党和国家的建设。它大大缩短了我国在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同时,它也提高了我国青年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市场竞争力,为我国深度融入世界,做大、做强中国经济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二、百年坐标下出国留学的新历史使命

如今,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代,在当前和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仍将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当然也蕴含着重要的战略机遇。为此,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定位于这一历史坐标,思考出国留学的新历史使命。

(一)提升个人的“全球胜任力”

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人才强国战略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把人才国际化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如果说以往的留学可以给个体带来较为直观的就业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率的话,那么未来留学带来的个体价值可能更加内隐。如何让自己在这个互通互联的未来世界中具有更强的自由行走的能力并且具备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下不仅是留学生而且是所有青年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正如美国《国际教育、国际参与与全球成功》这一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全球胜任力不是奢侈品,不是仅仅针对精英阶层,它是所有人必备的技能。” 所谓“全球胜任力”就是要通过了解与接触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更好地认识和反思自我、本土和全球问题,理解并欣赏他者的观点和世界观,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既相互尊重又有效的互动,并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因此,留学也不再仅仅是为获取一纸文凭而努力学习的过程,更是通过各种具体、真实、复杂的跨文化情景习得本土、异文化和全球知识,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体验价值观冲突与融合过程,建构个体“全球胜任力”的难得经历,其本质是帮助青年更好地认知自我、联结世界,进而进一步满足我国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需要,确立国家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二)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这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这一大变局前途和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在不断发展演化之中,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和变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机遇与挑战。面对这样的变局,我国的留学教育更将积极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正如习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广大留学人员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刻苦学习,奋力创造创新,积极促进对外交流。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而且包括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生态文明等全方位的发展。事实上,我们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尽管我国的GDP已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发展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我们必须承认未来经济的发展面临深度转型的挑战,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包括民生、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我们同样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更要抱着开放的态度,积极与其他国家交流学习他们的发展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本土经验,真正助力于国家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做好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的使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并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文化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渠道。留学生要积极担当起文化使者的责任,推动我国与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民间外交,共同助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广大留学人员既有国内成长经历又有海外生活体验,既有广泛的国内外人际关系又有丰富的不同文化交流经验,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此外,尽管受疫情的影响,世界有逆全球化的现象出现。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这次疫情的爆发充分暴露了部分国家产业空心化的短板,经济全球化很有可能呈现“有限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回望人类历史,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特别是科学、健康、卫生、环境等领域的合作反而会因为这次疫情的爆发更加深入。人类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地绑在一起。一个和平友好、平等互助、尊重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既是全球范围内科技发展、信息联通、人员流动等客观事实带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朴素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反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所言:“我们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 因此,未来留学生不仅要关切民族复兴,更要关注全球事务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挑战,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积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百年坐标下出国留学的新趋势

基于这一新历史使命的分析和判断,笔者认为百年坐标下我国出国留学事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顶层设计,助力对外开放布局调整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未来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为此,《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中也专门强调要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优化出国留学工作布局。我国将在区域、专业等层面对出国留学进行顶层设计和引导,助力对外开放布局的调整。

首先,在区域层面,党和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出国留学目的地布局的多元化。我国传统的留学目的地以欧美地区为主,而美国尤其受到青睐。而近年来,特别是受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党和国家一方面将继续鼓励学生前往欧美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选择更多更广阔的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发展。习总书记曾作出重要研判称:“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应积极拓展全方位外交布局,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目前我国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的数量已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数为6.61万人,比2016年增长15.7%,超过整体出国留学人员增速。其中,国家公派3679人,涉及3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后,我国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的数量仍将持续上升。

其次,在专业层面,党和国家也特别注重顶层设计和引导,促进出国留学专业结构的全面优化。长期以来,由于其广阔的就业前景,FAME专业(金融、会计、管理、经济)和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一直备受留学生的青睐。《建议》强调我国应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建议》同时也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因此,近年来我国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不再仅扎堆于工程技术,而是在人文、社科、艺术等各个领域全面开花。据统计,选择商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比例在2013年以后逐年降低,而自2009年以来,赴美就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数量在7年间增加了6倍,这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多样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

(二)优化管理体系,加快留学事业质量提升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出了“加快留学事业发展,提高留学教育质量;加强高端引领,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等重要部署,具体举措包括规范留学服务市场,优化出国留学服务,完善“选、派、管、回、用”工作机制,完善全链条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等。

首先,在公派留学方面,国家特别注重对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已基本覆盖“双一流”建设高校。2021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计划选派各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27000名,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计划选派10500人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生,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预计共选派6580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高端人才支撑。此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办法》还对公派留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了引导,优先支持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信息等关键领域及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通过培养关键领域的高端人才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对于自费留学市场加强规范管理。随着我国自费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部分留学中介机构的违规操作对出国留学的市场环境与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低质量的出国留学项目亟待整改。2017年,《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要求教育部会同工商总局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指导和服务。此外,2018年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评估办法》修订版中详细规定,对“国(境)外高等院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预科证明、参加各类培训或攻读其他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课程所获得的证书”不予认证,从而引导提高出国留学所获学历学位的“含金量”。

此外,党和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留学生回国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针对高端人才专门实施了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主要为前沿基础交叉科学、新型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与智能制造、农业与粮食安全、资源生态环境、现代医学与前沿生物、信息和金融安全等前沿科学和重点技术方向的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提供相应的资助。通过以上举措,我国出国留学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提升。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出国留学的高层次人才也出现了明显的回流。2017年,我国留学人员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达到22.74万人,同比增长14.90%。在百年坐标下,党和国家仍将继续领导推动出国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进一步加快提升出国留学事业的质量。

(三)增进主动意识,推动多元人文合作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意见》中也提出要“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通过整合搭建政府间教育高层磋商、教育领域专业人士务实合作、教师学生友好往来平台,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为此,我国专门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雄安新区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例,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创立了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为我国在地国际化创造更多可能。

同时,党和国家还在积极主动地拓宽中外人文交流的渠道,力图建立更加丰富多元、更多层次的人文交流合作体系。2017年11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成立,搭建成都、青岛、重庆等6个中外人文交流试验区,涉及外国语学校、文化旅游服务行业、国学与传统医药、体育、轨道交通、水利、纺织等行业的19个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和包括书法、数字经济、未来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传媒这6个领域在内的中外人文交流基地。此外,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还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了多个中外人文交流项目,为文化互鉴、民心相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未来留学的样态也绝非仅仅是学历教育,更多更丰富的人文交流机制也为中国学生提供深入理解世界、快速学习前沿的良好机会。

正如《意见》中明确指出的那样,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国留学的“黄金时代”不仅没有过去,恰恰相反,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具时代使命的百年坐标下的“新黄金时代”。



END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八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9-30 19:42 , Processed in 1.4197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