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东邻安徽,南接湖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信阳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是“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边缘茶区,是全国最大名优茶生产大市之一。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其主要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由汉族茶农创制。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1990年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信阳毛尖被誉为“绿茶之王”。信阳毛尖品牌多年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3位。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走访了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龙潭村何慧家庭农场的茶园。茶园主人经营了近百亩的茶园。春季的茶山,山泉潺潺,一望无际的茶林给大山披上了翠绿的彩装。 记者了解到,信阳毛尖主要分布在信阳市浉河区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俗称“五云两潭一寨”。 2019年11月15日,信阳毛尖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何慧介绍道,中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树原产地在我国西南云、贵、川一带。茶沿着河流山川向外传播,沿川陕大道进入陕西,向东顺长江而下,向东南各省发展。茶的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密切相关。东周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南。当时,茶在河南传播,并在具有生态优势的信阳一带生根发展(今浉河区、平桥区一带)。 
唐朝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信阳已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3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 到了宋朝,全国有十三个卖茶山场,信阳的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商城分别为其中之一。清朝时,信阳已发展有6个产茶县,即信阳、罗山、光山、固始、商城、潢川(时名光州)。 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提升,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元代和明代,由于茶税过重,茶叶生产开始衰落。“毛尖”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末,本邑人把产于信阳的茶叶称为“本山行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清末,受戊戌变法影响,李家寨人甘以敬与彭清阁、蔡竹贤、陈玉轩、王选青等筹集资金,先后兴建了元贞(震雷山)、宏济(车云)、裕申、广益、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开垦茶园余亩,种茶40多万穴,茶叶生产逐渐复苏。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1915年,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生产制作的茶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产于董家河“五云山”、浉河港“两潭一寨”、谭家河“一门”(土门)的茶叶定名为信阳毛尖。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河南省将产于信阳县及罗山南部的信阳毛尖命名为“豫毛峰”,光山、潢川、商城、新县、固始产的茶称为“豫毛青”。 
据介绍,1992年信阳第一届茶叶节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信阳茶产业的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信阳茶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1993-2005年,茶园面积平均以每年2.46万亩的发展速度递增。2005年统计,茶园面积达到65万亩,开采面积53万亩,年产干茶1500万公斤,茶叶产值8.5亿元,加上储藏、包装、销售增值,拉动物流、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种茶年社会总收入达到10亿元,茶农年人均收入1053元。全市8个县2个区,128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面积超过1万亩的乡镇有12个,几乎每个产茶乡镇都有茶叶交易市场,规模较大的有20多个,全国各地营销网点1800多个。1994年,经专家论证,信阳地区行署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至此,信阳的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2003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规定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使用范围必须是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别山交界处,北至淮河沿线,南至大别山北侧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的茶叶。 2006年,信阳茶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信阳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茶产业,把茶产业当作文化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健康产业来认识,把茶产业作为一项强市富民工程来抓,提出了新时期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营销市场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抓龙头、抓产品开发、拉长茶产业链条。2006年9月13日,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信阳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实现亩产值5000元,茶叶总产值60亿元,茶农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70亿元;培植1至2个销售额达亿元的国家级企业,3至5个省级企业;创建1至2个国家驰名商标,5至8个省著名商标;建设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茶文化旅游项目2至3个,超亿元的1至2个,重点完成信阳茶博园、茶示范园、南湾盛典天下茶道旅游项目和茗阳天下茶博馆等建设工作。 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信阳市上下紧紧围绕省、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茶产业呈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形成绿茶、红茶比翼齐飞,其他茶类并肩发展的可喜局面。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3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80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52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8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6个;有9家企业通过了有机茶认证,一大批茶叶企业产品分别通过了ISO9001:2000、QS、HACCP质量体系认证和GAP、ISO14001认证;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茶馆茶楼200余家;行业组织迅速发展,已经建立茶叶产业协会10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80余家;现有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470多户,茶农近100万人,从业人员达120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超过5500元。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显示,信阳毛尖品牌价值59.91亿元,居全国茶叶品牌第二位。 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全市上下围绕信阳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狠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开发和加工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茶叶品牌建设与保护,市场的开拓和宣传营销推介,以及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提升,信阳市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茶文化、茶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宣传推介促销效果明显,信阳毛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信阳作为中国茶都的城市品牌内涵日益丰富,茶产业呈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何慧告诉记者,有这么好的政策以及信阳毛尖的知名度,她们有信心提升自己的能力,把茶场办好。不断提升茶叶品质,让更多人能品尝到茶中珍品。 来源:市场信息报市场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