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39|回复: 0

郑州人为啥恁爱吃信阳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9 11: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今年猪肉涨价,但父亲说,节省什么都不能省下灌装香肠的钱,因为少了腊味,不像过年。我的籍贯是开封,家里没有一个信阳人,生活习惯和饮食喜好上,却带着浓浓的豫南味儿。为啥?

江采芹丨文

下放到大别山放牛的爷爷

不仅学会了当农民

还迷上了豫南风味

每年入冬,父亲都要到菜市场去,采买上千元的五花肉,用羊肠衣灌装香肠,一节节、一串串地悬挂在阳台上晾晒风干。


每年春节,父亲做的腊肠,是家人亲戚一整年的念想,尤其是远在上海的大姑,和嫁到南阳的我大姐,最喜欢吃。

那香肠,咸香中带着些微甜,上笼蒸熟后,色泽红润透亮,间杂的肥肉莹白如雪,切片吃或配上豆筋、上海青炒菜,肥而不腻、解馋美味。

他还亲手腌制腊鱼、腊鸡,让我大年初二陪媳妇回娘家时,送给岳母一家分享。

至于我和儿子都爱喝信阳毛尖,则深受父亲和爷爷的影响。

信阳毛尖

爷爷1919年出生在老开封豆芽街一户小市民家庭。读过几年私塾,十几岁在郑县火车站当随车厨师,1942年河南大灾,爷爷失业,为活命他领着全家老小顺陇海铁路逃荒到西安,投奔亲友靠卖冰糖葫芦、炒凉粉糊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返回郑州,在黄委会谋得一份差事,漂泊半生,总算安定下来。

经历了乱世艰辛的爷爷,在50岁之前,或许从未想到过,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老农,在大别山里放牛种田。

1969年省直精简机构,天命之年的爷爷,被下放到信阳五七干校,向贫下中农学习,向农民看齐。

小人物命运中发生的大转折,背后往往并非个人的选择,而是顺从于历史潮流的助澜推波。

五七干校发端于1966年5月7日,毛主席批阅《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即“五七指示”。1968年5月8日,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在安庆成立。

1970年左右,从中央到县里,各级党政干部、科研单位的知识分子,分批来到分布在明港、罗山、息县、潢川、淮滨等地的信阳五七干校。

那年我刚出生。爷爷所去的罗山五七干校,原是关押劳改犯的河南省国营五一农场,处在豫南偏僻之地,交通闭塞,地旷人稀,条件落后。

爷爷独自在信阳生活了5年。每次回郑州,他都想方设法带些大米和其他土特产回来。

奶奶是个家庭妇女,留在省城照顾家里的孙辈小孩,听从居委会安排,清扫大街和家属院的卫生。

不久,我父亲也调到信阳修建泼陂河水库,他是卡车司机,负责运送土石方及工地人员的后勤物资供需。

他讲当时的信阳火车站,京九铁路过往车次较多。火车站附近只有一家烧腊店,常常营业到深夜甚至天明。

烧腊饭

店里自制的烧酒味道很好,偌大店中只有一个50多岁的光头男服务员,招呼客人都是京腔京韵的吆喝,一看就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他精明能干,招呼客人、报菜名、跑堂,一个人能撑起一个店的生意。

炖菜配上白米饭

荒山野岭也能感受到人间的幸福和温暖

除了这家饭店,火车站旁边还有露天摊位卖罐汤的,一溜儿砖头垒就的火炉,中间有风道,最头起顶端是烟囱,下面烧木柴。

火炉上间隔十几公分,摆放着一溜儿瓦罐,多的有六七个,少的也有三四个,大小形状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百姓家用的那种熬中药的药锅。

瓦罐里面炖的有猪心、大肠、猪肺、猪脚等,还有萝卜块、豆皮、豆筋等,罐子一侧有个十几公分长的把手,厨师用一块湿布垫着把手端起来,将里面炖着的肉和菜,倒进碗里,再盛一碗蒸得软香的信阳大米。

信阳罐汤

这种露天摊位,从中午直到天明,不停歇地炖着罐汤,供应那些上下火车的行人。

如果是在寒冬里,能连汤带肉吃上一罐炖菜,再来一碗白米饭,瞬间感受到人间的幸福和温暖。

工地在荒山峻岭上,搭建了一些帆布工棚,冬天也会就近住进山洞取暖。母亲跟随父亲住在工地上,为单身工友们清洗衣服,洗一件衣服能挣几分钱。

要过年了,父亲也偷偷去村里买米、买腊肉,准备带回郑州后分给亲友。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城里物资极度匮乏,农村有些人家虽有余粮,但也不敢明着出售,都是私下交易。

泼河水库工地上有个简易食堂,食堂后面是个鱼塘。有一次,父亲和同事从鱼塘里捞出来一只龟,估摸有5、6斤重,它的年纪肯定很老了,浑身的龟甲苍硬开裂。

父亲发现龟背上面隐约刻写的有字,仔细辨认,仅能看到1934、1958等数字,猜测是在那些年被人们捕获过,刻字记事后又放了生。

虽然那时人们经常吃不饱饭,肚子总是处于饥饿状态,但父亲和同事们谁也不忍心吃它,再一次放还给大自然。

父亲讲述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那只龟,划拉着四足,重新游向池水深处的欢愉模样。也想起前年在街上,见一男的用一根木棍挑着老龟,站在闹市街头贩卖。

虽然在深山水库工地上很辛苦,但父亲说当时他的生活水准比绝大多数城里人富裕。尤其是在中国南北交界处的信阳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有口福的他,也没少吃炖甲鱼。

]

炖甲鱼

当地农人常提着个小竹篓,来工地上卖从河里捕获的野生甲鱼。因为它们的形状大小像马蹄,俗称马蹄鳖,一只半斤左右的马蹄鳖卖2、3毛钱。

父亲还讲到,信阳人聪明勤奋,17、8岁的小姑娘,背着个绿挎包,里面装着一两斤毛尖茶,串工棚走工地,私下贩卖帮助养家。

1988年我考入大学后,班里有个来自信阳光山农村的男生,每年春天他都在学生宿舍楼里挨门串,推销自家茶园产的毛尖。雨前茶和明前茶的区别,我就是从他嘴里听说的。

1968年之后,一批又一批来自省城及地市的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有一个极富时代色彩的称呼,叫“知青”。

父亲的表弟小黑,从郑州十一中毕业后,也来到罗山插队。

大别山的四季不会遗忘

有无数外来者

在信阳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

那年他17岁,和4个郑州男孩分在同一个知青点。

有一天,父亲开着工地上的运货车到罗山办事,小黑叔他们4个人趁车来到父亲工地所在的泼陂河镇。那是一个千年古镇,但当时的他们对它过往的繁华一无所知。

父亲在镇上买齐了锅碗瓢勺,让4个年轻人在山村安家用。临走时,小黑叔他们提出想要条小狗。

工地上没有养狗,父亲就到附近村子里挨家打听。刚好有农家养的土狗,新生了一窝小狗,不要钱送给父亲一只,父亲抱回来让小黑叔他们带走。

几年后,知青陆续返城,小黑叔也回到郑州,在郑煤机当司机,留在那里的小狗不知所终。

前些年,我偶然看到一个资料,有人统计当年信阳的中央级五七干校,有37个约5万人。在那里劳动过的,不乏很有名望的大知识分子。其中有红学家俞平伯、作家周而复等人,最著名的要数杨绛和钱钟书夫妇。

信阳五七干校劳动过的杨绛和钱钟书夫妇

杨绛在她后来写的《干校六记》中,也记述过一只瘦巴巴的、以人畜粪便为食的柴狗小趋。

每次读到,都会想起鲁迅在《伤逝》里写到的、被涓生遗弃在城外的那只花白的叭儿狗阿随。不知是否因在信阳生活过的缘由,晚年杨绛雇请的保姆,就是一位河南农妇。

1975年,爷爷结束干校生活,回到郑州。

20年前,他曾被单位派到青海考察黄河源头,由于在高寒荒原中,没有蔬菜,只能吃煮不熟的牛羊肉,半年后回来,不到40岁的他,严重贫血,满口牙掉得一干二净。

但这次从信阳回来,爷爷失眠、神经衰弱的老毛病却被山村生活给治愈了,原本相貌儒雅的他,也俨然成了一个淳朴老农。带回的行李中,除了信阳山货,还有一堆书和笔记。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住在单位租的关虎屯村民房中,结婚没有房子,爷爷奶奶就搬去和我父母同住,把他们的二室一厅住房借给我用。

整理装修房子时,在爷爷的书桌柜子里,找出来厚厚一摞子牛皮纸面、大小的笔记本,都是他的干校日记。

翻开已经发黄的纸张,里面用蝇头小字,密密麻麻记录着爷爷干校学习的心得体会等内容。

浏览着那一行行清秀的字迹,我想,爷爷若是一个作家,凭他这些年的努力,这一生也可著作等身。只是,这些笔记后来被家人当做废品,论斤卖给了大院中收破烂的人。

1980年前后,五七干校相继撤销。绝大多数人都离开了信阳,只有少部分人因种种原因,在当地安家落户。

转眼又是40年过去。

2015年冬,爷爷以近百岁高龄无疾而终。回顾他的晚年,爱喝毛尖绿茶和淡泊无为的心态,是原本体质柔弱的他,长寿的主因。

前年春,妹妹陪着退休多年的父母,专程去信阳来了趟怀旧之旅。

爷爷下放的那个五七干校,旧址还在,但早已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父亲还找到了他当年修水库时,结识的几个信阳老乡,昔年正青春的他们,如今都成了华发苍苍的老人。

大别山依旧无声迎送着春秋四季。它应不会遗忘,有无数外来者,在信阳度过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又有许多城里人,把生命的一部分记忆,永远留在了

来源:豫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12 16:24 , Processed in 1.37177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