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52|回复: 0

我们的年代我们的年味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8 17: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河南日报记者孙华峰王佳

  点击事实:长大了,我们时常抱怨年味愈来愈远,其实,年味一直还在,在与父母的陪伴里,在那一道道满含记忆的饭菜里,从未改变。

  网聚观点

  【上世纪50年代】

  看着一碗肉过了年

  大河网网友老辛

  长辈们说,在早先贫寒的年代,农村过年时候通常会买半斤肉,煮熟了放在碗里,但这是不许吃的,必须等着招待客人。

  亲戚来了,就会弄一桌菜,这碗肉就是最硬的当家菜了。主宾谦让一番坐下,主人用筷子点着肉碗说请用请用,然后自己夹旁边的蔬菜,客人也只能跟着吃蔬菜。如果客人果真吃了肉,那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节、缺少家教。你这样一吃,明天再来的客人咋办?

  客人通常也是礼貌的,一面寒暄,一面绝不动用这块肉。即使随行的小孩,也早被警告,不得擅自吃人家的肉菜。如果孩子忍住口水果然没动,就会被主家真诚地夸赞一番,说这孩子如何如何懂事云云。

  如此下去,往往到正月十五,客人已经不会再有,才可以真的享用这碗肉,但实际上早已变质,没法再吃了。又舍不得扔掉,于是再过油、重新加工,断无食品安全的考虑。

  我懂事的时候,已在新疆兵团,春节的食品全部按计划供应,粮油肉自不必说,即使粉条、豆腐、白糖,也是按人口定量供应,不过那时价钱不贵,大肉每公斤1.52元,牛肉每公斤0.98元,凭条子供应,不能多买。大人给的零钱也不多,买一包小炮,只能零星地放,舍不得一下子崩完。至于压岁钱,收的小钱尚能归己,大钱(达到一元的)往往会被家长以代为保管为名哄走。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肉食早已不再稀罕,餐桌十分丰富,于是老人们说,与过去比,等于天天都在过年。

  【上世纪60年代】

  锅灰染色做成的新小褂

  大河网网友刘元明

  我是60年代人,记忆最深的是过年的时候,娘给我的破棉袄上套上一件新小褂。小褂是娘亲手织的白棉布,用锅灰染成淡灰色。

  一到冬天,娘就开始剪裁,将小褂做好,叠整齐放在箱子里。知道娘是为我做的,我就隔三差五掀开箱子看看,生怕小褂飞走了一般。年来了,娘才舍得让我穿。穿在身上,得意和兴奋都写在了脸上……

  难忘猪尿泡做成的小鼓

  大河网网友宛东老农

  年近五十,但谈到过年,我仍然觉得童年的年味儿最值得回忆。腊八粥是过年前的一顿美餐,经常在早上做,咸的,小米、黄豆、干芝麻叶、面条、葱花、姜末什么的,要凑够八样。饭一做好,先盛上一碗,围着家里的果树,强忍快要流下的口水,使劲儿往树上摸,希望来年能多结果子。

  在南阳老家,有“二十三儿,豆腐汤儿”的说法,农历二十三是小年,肉是要吃的,虽然买的很少。还要有烧饼和豆腐,加上一些土产的粉条粉皮,还有海带等,再浇上一点儿醋,一家人围在灶屋,屋内弥漫的浓浓香味儿一直留在记忆里。

  二十四,扫房子,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屋顶的蜘蛛网、灰条子,都要一扫而光。虽然又脏又累,但兄弟姊妹争着干,也就不成问题了。火热的家庭大扫除,处处体现出小小的责任,浓浓的亲情。二十五,磨豆腐。这一天,妈妈会买很多豆腐,天热的时候会撒点草灰晾干,或者泡在冷水里保鲜。二十六,去割肉。这一天大家分工详细,杀猪、买肉过大年,我们小孩子会围着杀猪锅要猪尿泡,晾干后做个小鼓,春节期间敲着玩,流涎水的小孩会要个猪尾巴,舔后会治愈,据说很灵的。

  二十七,杀灶鸡。一大早,父亲会把前天晚上捉到的大公鸡杀掉,鸡血可以吃,但肉是要等到过年吃的。鸡毛翎可以做毽子,鸡的胃(素子)可以做小鼓来用,为过年增添不少乐趣。

  再盼几天,就到了初一。一大早,鞭炮响不停。小孩子们跑了东家跑西家,这就是老家所说的“慌哩拾炮一样”。

  童年的年味儿远不止这些,那浓浓的味道,随着岁月的流逝,恐怕只能留在记忆里了。【上世纪70年代】

  腊相飘香的信阳山村

  大河网网友当年我们

  腊八来了,算是真正进入年味的氛围。作为70后,我很想一直沉浸这个年味之中。

  信阳人的年味离不开腊相。老家人过年时常说:“家里有腊相,过来吃点儿吧。”腊相就是腌渍的腊鸡腊鸭腊肉腊鱼什么的。

  这些腊相的美味在于材质源于自己家,鸡鸭什么的全是家养,信阳山多水多,鸡子鸭子都是散养吃野食长大,不喂饲料。鸡鸭的生长周期都在三个月以上,在冬天来临之际,宰了之后就腌起来,然后挂在院子里晒上数日。想吃的时候,用开水煮熟切块就可以了。这些腌制的腊相可以直接放在屋子里保存到来年谷雨时节。

  过了腊八后的节点是小年,腊月二十三,基本上从这开始就是真正的年味了。慢慢接近年根,家家户户备过年的食材、杀猪磨豆腐。除夕前一天晚上是炸各种丸子,满村都炸油的香味。到了除夕那天,鞭炮声声,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味,把年味拉到顶峰。

  信阳到年根的说法是,二十七洗精气,二十八洗腊叉,二十九洗小手。腊八粥的说法是,吃了腊八粥就把嘴粥住了,不能再骂人啦。

  想一想,多么充满乡情的年味啊。快过年了,信阳,游子在思归!

  【上世纪80年代】

  都市里巴望老家年味儿

  大河网网友狐狸糊涂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其实就是我小时候过年的写照。

  我是1982年生的人,老家在豫西南邓州农村,小时候,老家对过年很重视,基本上一过腊八就进入过年模式。几乎每天都有事情要做,特别是过了小年,放了鞭炮,吃了饺子,是我最期待也最幸福的一段日子,因为每天都可以和大人一起去赶集,买菜,买鱼买肉,真的是家家都大量采购过年的食品,小孩子可以顺便要点自己想吃的东西,瓜子、花生,锅盔,甘蔗等,这都是平时只能眼巴巴望着的东西。基本上一年之中最好吃的东西都在这几天吃到了:糖包、肉包、油条、麻叶和馅饼等,现在生活好太多了,但想起那个时候的东西,现在都还念着。

  大年初一的拜年是最令小孩们期待的,早上六七点钟,天还没有亮,就开始出门去给村里本家的老人、亲戚拜年,并期待地接过压岁钱,虽然都是一块两块最多十块的零钱,但那个时候很是激动,当然,过后都还得交给父母。

  大学毕业在城市落了户,父母也进了城,基本上很少回老家过年了。真的,很想念那个时候的年味啊!

  不结婚,爹就一直发压岁钱

  大河网网友红颜周芷若

  作为80后,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刚进入腊月,妈妈就会开始给我准备新衣服,衣服颜色大多都是红色,外套、裤子、毛衣、鞋子,连袜子都要买新的,我每天放学回家,晚上睡觉都要把自己的新衣服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就是不舍得穿,大年三十晚上得抱着新衣服睡一整夜,初一睁开眼就赶紧穿上,收到长辈的红包乐滋滋地跑到厕所去数钱!那时候天天盼望过年,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

  上高中开始,我就对过年要穿新衣这个概念越来越模糊了,妈妈也很少给我买衣服了,都是我自己买,而过年的很多规矩我也都不那么在意了,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看春晚,因为从我记事,大年三十就看春晚,一家人在除夕夜整整齐齐地排在电视机前,为的就是看这一场让人可以议论一整年的晚会。现在,我还会陪爸妈看春晚。

  今年我已经26岁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好几年了,但是每到大年三十俺爹还是会给我压岁钱,俺爹说:“只要你没结婚,我就会一直给你发压岁钱。”我就跟爹开玩笑说:“那我要是一直不结婚,你是不是一直发下去?”

  爹说:“那肯定的,一直发下去。”

  现在对80后来说,过年总要面临着别人问你:买房了吗?现在做什么工作?找对象了吧?这些问题仿佛紧箍咒一样套在每个80后的心间,几乎每一年回到家里总要面对这些问题。其实80后最想听到的一个问题是:你过得怎么样,在外面累吗?

  【上世纪90年代】

  年味儿是五个人的春晚

  大河网网友外婆家的铜锣湾

  记忆中,我很少在郑州过年,屈指可数。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每年到了年跟儿,就跟着爸妈坐火车回石家庄奶奶家过年。春运期间的火车站真的是热闹非凡,归家心切的人随处可见,大包小包的行李挤满了车厢。那时,对于小小的我过年的记忆就是火车站那一番热闹的景象。

  别人家过年的时候总是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的,可是我们家只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5个人,大家一起看春晚。所以,记忆中,我并不喜欢回奶奶家过年,冷冷清清的哪像过年。春晚是过年的必备项目,可只有五个人完全没有了所谓的年味儿。现在慢慢长大了,也懂得过年就是家人的团聚,不管人多人少,只要有家人的陪伴就是一种幸福。要不怎么有那么一句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呢。

  【00后】

  压岁钱最好多多益善

  时一禾口述

  经常听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过年的故事,可我咋一直没感觉捏?

  好吃的?平时经常吃,过年也一样,虽说稍微丰富了一些,可咱饭量有限,多了也吃不了啊。

  新衣服?爸妈和各路亲戚一年能给买N件,说实话,我还真是有点烦,款式颜色不能自己选,还不如折现呢。

  好玩的?鞭炮神马的都是小儿科了,而且还污染环境,没兴趣,不过要是作业能少点,lol游戏可以随便玩就好啦!

  总之,现在过年对我来说,跟普通的假期没什么区别,哦,对了,也有区别,就是有压岁钱,这个最好是多多益善,哈哈。

  专家点评

  年味儿主题一直在变化

  河南大学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彭恒礼

  近年来总说年味儿变淡,其实,“年味儿”形成与变化都是历史的过程。“年”和“年味儿”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根据汉《四民月令》记载,大年初一这天,人们要祭祖,给长辈敬献椒酒拜年,一家人吃团年饭。如此而已。比今天淡得多。隋唐以后变得浓郁,宋代达到高峰,民国改历以后重又变淡。可见,“年味儿”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年味儿”。考察节日史就会发现,不同历史时期节俗的主题和内容是有差异的。50-60年代,共和国基业初创,强调勤俭过节。60-70年代,强调移风易俗,提倡过革命化春节。80-90年代改革开放,讲究过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春节。2000年以后,讲究过多样化的春节。时代发展,“年味儿”主题一直在变化。

  “年味儿”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年味儿”变浓或变淡都是历史必然。文化现象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原因,非人力所能为之。随着时间推移,祖先和他们创造的文化与后人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当代人只是文化传承链条上的一环,我们的使命是连接过去,沟通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5-7-14 23:43 , Processed in 2.14098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