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第一次在豫南过新年。 早就听说信阳人会吃,而不亲身经历一番很难体会。 这种会吃一则体现在厨艺上。在我爱人身上也有所体现,虽然他属于家里最不会做饭的一个,但也能轻易在我面前摆弄起一两个荤素搭配的“硬菜”来。甚至因为耳濡目染,自己切鸭割片,去油除腥,炖出了黄油飘香的老鸭汤来。而过年回家每家必有一桌子菜在等候,你若不吃,就是“不给面子”,我也吃惊于这样有些荒诞的习俗。 二则体现在菜品上,相较于豫北地区而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腌菜和卤味较多,除了热菜凉菜,汤锅炖菜多,一桌菜上来,少说也有二十几道菜。豫南的舅舅在豫北过年时被人请客,他惊异于朋友就着上来的几个凉菜就能先喝起来,而在他的印象里,热气腾腾的汤锅配菜才是吃饭的感觉。 三则体现在对食材的要求高。二层小楼上不仅挂有各种腌制的肉腿、肉块,还有从街上买来的各样数十个猪蹄、猪心、猪舌(俗称“万利”),据说腌制的肉不仅易储存,还能增加肉质密度,更有嚼劲。此外,老家的门前就是菜田和鸡舍,数亩菜田与门前愈发繁茂、伸展至窗的桂花树和白色的墙砖以及被婆婆打扫得一尘不染的院子相应成趣,别有一番生活的意趣;它们又与院后的溪流、小桥、八宝山遥相呼应,让人不得不在那片记忆中春天的油菜花田前驻足凝望。有田就有菜,田里有各种食材,绿色新鲜,有蒜苗、青豆、萝卜、白菜。想炒菜时,在田里薅上几根窜到地边的豆角,掺和鸡蛋翻炒即可出锅成菜。有时年迈的奶奶还会把自种的青菜拿到不远处的街上卖上一两块钱。初春看到菜地里长势喜人的菜苗和被拴住鸡脚、驻足在田里的两只色彩斑斓的极肥的大母鸡时,一种生活的安宁感顿上心头。 四则体现在能吃上。过年回家,吃饭宴请可以从腊月二十八九开始,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十六。作为老家人口中“北方人”的我一开始惊异于他们如此的热情好客,每样菜都要尝一尝,每桌菜都要拍一拍照,每一桌都有新收获,有的是香肠好吃,有的因住处临近山脚,有各种极鲜的野味,有的因为生活富足购买了极嫩极可口的羊肉,还有的虽然厨艺数不上好,但会将食材做出数种难得的花样来。初尝美味的我因作为新客人,受到了极佳的礼遇,在一再的礼让下,不好意思推却,必定比往常多吃些,但如此一两天还好,连吃一周难免让人胃里消受不了,到最后两顿看到汤锅甚至有不适的感觉,听说还有宴请,有种想逃之夭夭的感觉。 饭后,不少家乡人各奔东西,带着不甘于安逸的“野心”和改变命运、造福后代的信念,倏忽一下带着离愁,头也不回地奔赴异地新乡,开启新的征程,留待来年再聚……(延津农商银行 张弛)来源:河南省农村信用社 河南农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