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45|回复: 0

回报的幸福 ——黄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8 08: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有一种幸福叫作“回报”。黄久生说:“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我是晏岗村的孩子,为家乡尽绵薄之力,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
从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到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潢川县驻郑州农民工党工委书记、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黄久生自始至终不变的是,将感恩放在心上,把回报当成幸福。
“久生要回来啦!”每到逢年过节,双柳树镇久生敬老院里就热闹极了,几百名老人总会欢聚一起,翘首以盼他们共同的“儿子”黄久生的归来。
24年来,每年的春节前夕,黄久生都会回到家乡双柳树镇,给老人们置办年货、买好新衣,年年不间断地为全镇孤寡老人尽孝,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保障,还从心灵上关爱他们。在很多老人心中,他比亲儿子还亲。
今年年初,疫情发生后,当得知黄久生忙着捐赠医疗防护物资,迅速投资200万元把潢川县一家服装生产企业改产为隔离衣防护生产线后,当地乡亲说:“久生干这事儿,不稀奇。”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其独特的心路历程。小时候,在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的扶助中长大的黄久生,早早在幼年的心里就播下了感恩的种子。那时,他有一个朴素的心愿:“打工挣钱,报答乡亲”。
1986年春节,在外打工3年的黄久生攒下3000元,他拿出2000元买了香蕉、核桃、大枣以及当时流行的“的确良”布,拉了整整一拖拉机,送给每家每户。“久生这孩子出息了,大家没有白疼他。”听着大家一个劲地赞叹,黄久生第一次体会到回报的幸福。
从此,黄久生的“回报”之路拉开了序幕。1996年冬天,回到家乡的黄久生,得知双柳树镇其他村的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特困户生活还特别艰难,他当即找到镇里,统计出困难家庭户数,为全镇孤寡老人买肉、买米、买衣服。这样的举动,成了他以后每年的惯例。
2008年,黄久生在家乡投资捐建了一所敬老院,把镇上的孤寡老人悉数接来,为这些孤寡老人养老送终。从此,黄久生就成了“700多位老人的儿子”。
回报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一如既往的回报更是难上加难。仅赡养孤寡老人一项,每年需要几十万元,目前已累计投入800多万元。
有一次,快到年根了,一个老乡给黄久生打电话问咋还不回,说老人想他了。“我骗他说工地忙,其实我是没钱拿回去,这边要不来钱,那边还欠着别人钱。”黄久生心急如焚。腊月廿八,终于借到钱的黄久生回了家。有人问他:非要硬挺着干啥?黄久生想的不一样,“孝心不能等,宁愿自己苦点累点操心点,也要让老人吃饱穿暖。”
2019年,黄久生带着40位他赡养的“爸妈”,从镇里的敬老院出发,坐飞机,游北京,逛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开启了一场为期5天的圆梦之旅。这些老人,年纪最大的100岁,最小的也是68岁。有的老人一辈子没出过县城,平生也没见过飞机、高铁。黄久生说,一定要想办法满足老人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心愿。
满腔赤子情,一颗报恩心。黄久生对社会的奉献,以晏岗村为原点,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多的群体。
黄久生不仅帮助家乡架桥修路、建希望小学,还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黄久生说,决不能让一个贫困孩子像他当年一样因贫辍学。2019年,他从大别山区带出15000多名农民工,其中5600余名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年为家乡带回6亿多元劳务收入。
“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增光”,这是黄久生入党时立下的誓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庄严的承诺。
2004年春天,在潢川县委及双柳树镇党委的支持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黄久生被任命为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这些年,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5000多名农民工讨回工资3000多万元。
2008年汶川地震后,黄久生第一时间召开党员及班组长会议,号召大家献爱心。黄久生带头捐款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不到一个小时就捐款30285元。同年5月18日,响应中组部缴纳“特殊党费”的号召,黄久生再次召开支部会议,党员们纷纷解囊,缴纳5.5万元“特殊党费”。黄久生个人也先后为汶川地震捐款15万元。这是全国农民工党组织——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缴纳的第一笔“特殊党费”。缴纳“特殊党费”,只是黄久生回报党恩的一个方面。
回报乡亲、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对于黄久生来说,回报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幸福。除了关爱老人,黄久生还竭尽全力回报家乡。双柳树镇搞“村村通”,隆古乡修大路,慈善总会捐款……只要是造福乡亲的事,黄久生一次也不缺席,他先后为家乡和社会累计捐款1000多万元。
因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和善举,黄久生也赢得诸多荣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敬老之星、中国好人等。
“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可,就是最大的幸福。我回报的越多,我就更快乐、更幸福。”黄久生始终认为,啥时候也不能忘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这是他做人的本分,也是他一生要践行的诺言。
(下期请看黄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五《人生的追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1-28 00:47 , Processed in 1.1729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