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5|回复: 0

童年的向往 ——黄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3 17: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黄久生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却被习近平、李克强称赞为“全国农民工的好榜样”“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本报前几天连续推出记述和介绍中共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书记黄久生事迹的长篇通讯《农民工的好榜样》和《大别山的好儿女》,其事迹深深打动了许许多多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它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指明我们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黄久生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群众、奉献社会,市委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向黄久生同志学习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黄久生身上,我们深刻体会到“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含义,他把助人当作快乐,把奉献作为幸福,生动诠释了利他精神的内涵,树立了一种道德境界的标杆。今日起,本报推出黄久生人生故事系列报道,点滴中见伟大,平凡中见奇崛,其人其事可感可知、可敬可学。
□本报记者 龚立堂  蔡 丽
三月杨柳绿,沿着弯曲的山道一路前行到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路边是畦畦金黄的油菜花,桃红梨白间偶有白墙黑瓦掩映。49年前的春天,晏岗村6岁的黄久生刚刚在冬天失去母亲,不得不用幼小的肩膀扛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
为了养家糊口,黄久生的父亲挑着修锅补盆的担子奔波在外,一走就是十天半月。三间土坯房、堂屋中用泥巴砌成的灶台,这是小久生的“战场”。家中的米缸时时见底,数着粮食下锅,天天都是能照见人影的稀米粥,没有菜,只能在碗里撒几颗生盐粒。久生小,没有锅台高,就在脚下垫几块土坯。最难的是烧火,天天担心火跑到灶膛外,万一点燃了做饭的柴火,那连栖身的这三间破房子也没有了。
怕啥来啥,虽没引着柴火,可是烧红的铁皮烟囱却引着了屋顶的茅草。浓烟滚滚,久生吓得抱着弟弟妹妹不知道动弹。
“柱子(黄久生的乳名)家着火了!柱子家着火了!”村里的老党员黄传顺大声呼救,乡亲们纷纷赶来救火。
火扑灭了,没有了栖身之所的久生兄妹只会流眼泪。黄传顺摸摸孩子们的脑门,把全村一家一家走了一遍。乡亲们你家扛来一根檩条,他家拖来几根竹子,还有的抱来铺屋顶的茅草,把久生家的三间土屋重新盖了起来。
黄久生兄妹的困窘,乡亲们看在眼里,东家送来一碗稀米饭,西家送来一块窝窝头,这家送来一小碟咸菜,那家送来一条旧棉裤……“帮我们最多的是黄传顺爷爷和老伴李德珍奶奶,他们隔三岔五就把我们兄妹叫到家里吃饭。”黄久生回忆说,“我在黄传顺爷爷家里经常看到,他就像是全村人的主心骨,谁家有困难了都会找他聊聊。他不仅在帮助我们兄妹,还很热心帮助全村人。”
日子实在艰难,父亲把久生两岁的弟弟送到别家寄养。家里只有久生与妹妹相依为命。
祸不单行,妹妹脚踝肿成发面馍馍,疼痛钻心不能下地。久生背着妹妹到大队卫生室看病。那时候,看病拿药都是免费,可是5分钱的挂号费难倒了他,黄久生噙着眼泪在门口徘徊,遇到当时的村支书晏传合。老支书帮忙交了挂号费,又帮他把妹妹背回家。“旁边村的孩子和我妹妹得的是一样的病,后来终生残疾。”黄久生说,妹妹疼得整宿整宿呻吟。县卫生院的陈建国医生到大队卫生室检查工作,老支书立即赶去求助。陈医生说那是足跟部深部组织化脓性病变形成窦道,从县里调了几支西林油,妹妹很快痊愈,行走自如。
“救火的黄传顺爷爷和救命的晏传合老支书是我幼年的榜样。当时就想着,长大后自己能像他们一样,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该有多好啊!”现在回忆起这段往事,黄久生依然感慨万千,“他们代表党和政府把温暖及时送给最困难的群众,我是直接受益者,令我这个贫寒的农家孩子在心底深深埋下对亲人、对社会、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这一切,成为黄久生这个苦命孩子童年生活中永恒的记忆,刻骨铭心,不能忘却。
12年后的春天,18岁的黄久生沿着蜿蜒山道,走出晏岗,走到广阔的天地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幼年的向往,并把这份愿望与感恩化作实际行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下期请看黄久生人生故事系列之二《知识的渴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信阳网 ( 豫ICP备11020369号-2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9002000073号

GMT+8, 2024-11-28 00:47 , Processed in 1.1837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ywcms! X3.4

© 2001-2013 信阳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